當前位置:朵朵花卉網 > 養花知識 > 植物知識 > 白芍藥的食療或藥用價值(追加)
手機版

白芍藥的食療或藥用價值(追加)

來源:朵朵花卉網 閱讀:2.07W 次
白芍藥的食療或藥用價值(追加)
各家論述
1、《本草圖經》:"芍藥,根亦有赤白二色。崔豹《古今注》雲:芍藥有二種,有草芍藥、木芍藥。木者花大而色深,俗呼爲牡丹,非也。""古人亦有單服食者安期生服(釒東)法雲芍藥二種,一者金芍藥,二者木芍藥。救病用金芍藥,色白多脂肉,木芍藥色紫瘦多脈。若取審看勿令差錯。若欲服餌,採得淨颳去皮,以東流水煮百沸,出陰乾,停三日,又於木甑內蒸之,上覆以淨黃土,一日夜熟,出陰乾。"

2、《本草別說》:"謹按《本經》芍藥生丘陵川穀,今出所用者多是人家種植。欲其花葉肥大,必加糞壤,每歲八九月取其根分削,囚利以爲藥,遂暴乾貨賣。今淮南真陽尤多,藥家見其肥大,而不知香味絕不佳,故入藥不可責其效。今考用宜依《本經》所說,川穀丘陵有生者爲勝爾。"

3、《本草衍義》:"芍藥全用根,其品亦多須用花紅而單葉,山中者爲佳。花葉多即根虛。然其根多赤色,其味澀,若或有色白粗肥者益好,(釒餘)如經然,血虛寒人禁此一物,古人有言曰減芍藥以避中寒,誠不可忽。"理中氣。脾虛則中滿,實則滿自消,治中則心下不痞,瀉肝則脅下不痛。善噫者,脾病也,脾健則不噫,肝脾之火上炎,則肺急脹逆喘咳,酸寒收斂,以瀉肝補脾,則肺自寧,肺急脹逆喘咳之證自除。涼血補血,則太陽鼽衄自愈。脾虛則目澀,得補則澀除。肝家無火,則肝血自足;陽維病苦寒熱,及帶脈病苦腹痛滿、腰溶溶如坐水中,皆血虛陰不足之候也;肝脾和,陰血旺,則前證自瘳矣。"(《本草經疏》)張隱庵:"芍藥,氣味苦平。風木之邪,傷其中土,致脾絡不能從經脈而外行,則腹痛;芍藥疏通經脈,則邪氣在腹而痛者可治也。心主血,肝藏血;芍藥稟木氣而治肝,稟火氣而治心,故除血痹;除血痹則堅積亦破矣。血痹爲病,則身發寒熱;堅積爲病,則或疝或瘕;芍藥能調血中之氣,故皆治之。止痛者,止疝瘕之痛也。肝主疏泄,故利小便。益氣者,益血中之氣也。益氣則血亦行矣。"(《本草崇原》)

4、論芍藥酸收性能

4.1成無己:"芍藥之酸收,斂津液而益榮。""酸,收也,泄也;芍藥之酸,收陰氣而泄邪氣。"(《註解傷寒論》)
4.2李東垣:"或言古人以酸澀爲收,《本經》何以言利小便?曰:芍藥能益陰滋溼而停津液,故小便自行,非因通利也。曰:又言緩中何也?曰:損其肝者緩其中,即調血也,故四物湯用芍藥。大抵酸澀者爲收斂停溼之劑,故主手足太陰經收斂之體,又能治血海而入於九地之下,後至厥陰經。白者色在西方,故補;赤者色在南方,故瀉。"(引自《綱目》)
4.3賈所學:"白芍藥微苦能補陰,略酸能收斂。因酸走肝,暫用之生肝。肝性慾散惡斂,又取酸以抑肝。故謂白芍能補復能瀉,專行血海,女人調經胎產,男子一切肝病,悉宜用之調和血氣。其味苦酸性寒,本非脾經藥,炒用制去其性,脾氣散能收之,胃氣熱能斂之。主平熱嘔,止泄瀉,除脾虛腹痛,腸胃溼熱。以此瀉肝之邪,而緩中焦脾氣,《難經》所謂損其肝者緩其中。同炙甘草爲酸甘相合,成甲乙化土之義,調補脾陰神妙良法。""若久嗽者藉此以收肺。又治痢疾腹痛,爲肺金之氣,鬱在大腸,酸以收緩,苦以去垢,故丹溪治痢,每劑用至三、四錢,大有功效。若純下血痢,又非其所宜也。其力不能通行滲泄,然主利水道者取其酸斂能收諸溼而溢津液,使血脈順而小便自行,利水必用益陰也。若痘瘡血不歸附者,用以斂血歸根。"(《藥品化義》)
4.4張隱庵:"芍藥氣味苦平,後人妄改聖經而曰微酸,元、明諸家相沿爲酸寒收斂之品,凡裏虛下利者多用之以收斂;夫性功可以強辨,氣味不可訛傳。試將芍藥咀嚼,酸味何在?又謂新產婦人,忌用芍藥,恐酸斂耳。夫《本經》主治邪氣腹痛,且除血痹寒熱,破堅積疝瘕,則新產惡露未盡,正直用之;若裏虛下痢反不當用也。"(《本草崇原》)
4.5黃宮繡:"血之盛者,必賴辛爲之散,故川芎號爲補肝之氣;氣之盛者,必賴酸爲之收,故白芍號爲斂肝之液,收肝之氣,而令氣不妄行也。至於書載功能益氣除煩,斂汗安胎(同桂枝則斂風汗,同黃芪、人蔘則斂虛汗),補癆退熱,及治瀉痢後重,痞脹脅痛,肺脹咳逆,癰腫疝瘕,鼻衄目澀,溺閉,何一不由肝氣之過盛,而致陰液之不斂耳?是以書言能理脾、肺者,因其肝氣既收,則木不克土,土安則金亦得所養,故脾、肺自爾安和之意。"(《本草求真》)
4.6蘇廷琬琬:"白芍藥味酸,氣微寒,主收脾之陰氣,泄肝之陽邪。方書雲,能補血,是究其功之所及,非指其體之所存也。大凡陰能育乎陽而陽鬱者,以昇陽爲主,此味在所忌;若陰不能育乎陽而陽亢者,以收陰爲主,此味不可少。丹溪言其酸寒伐生生之氣,無乃己甚乎,惟脾氣寒而痞滿難化者忌之。"(《藥義明辨》)

5、論白芍能益陰柔肝而非伐肝之劑 張山雷:"仲聖之法,實即秦、漢以前歷聖相傳之法。說者每謂痠痛是肝木凌脾,芍能助脾土而克肝木,故爲腹痛之主藥。要知肝秉剛強之性,非藉陰液以涵濡之,則暴戾恣瞄,一發而不可制,當其衝者,實惟脾土先蒙其害,凡心胃痛、腹滿痛、胸脅刺痛、支撐脹悶,無一非剛木凌脾之病。宋、元以來,治此者多尚香燥氣藥,以剛濟剛,氣行而通則不痛。非不暫圖目前之效,然愈燥而陰愈耗,肝愈橫,頻發加劇,卒至肝脾之陰兩竭,而燥藥且不可復施,此行氣伐肝,適以變本加厲,非徒無益,而又害之矣。仲聖以芍藥治腹痛,一以益脾陰而攝納至陰耗散之氣,一以養肝陰而柔剛木桀驁之威,與行氣之藥,直折肝家悍氣者,截然兩途,此瀉肝與柔肝之辨。而芍藥所以能治腹痛脹滿、心胃刺痛、胸脅脹痛者,其全體大用,即此是法,必不可與伐肝之劑作一例觀也。"(《本草正義》)

6、論芍藥止腹痛

6.1朱丹溪:"芍藥瀉脾火,性味酸寒,冬月必以酒炒。凡腹痛多是血脈凝澀,亦必酒炒用。然止能治血虛腹痛,餘並不治。爲其酸寒收斂,無溫散之功也。"(引自《綱目》)
6.2虞傳:"白芍不惟治血虛,大能行氣。古方治腹痛,用白芍四錢,甘草二錢,名芍藥甘草湯。蓋腹痛因營氣不從,逆於皮裏,白芍能行營氣,甘草能斂逆氣。又痛爲肝木克脾土,白芍能伐肝故也。"(引自《本草備要》)

7、論芍藥非補養之物 陳修園:"芍藥氣平下降,味苦下泄而走血,爲攻下之品,非補養之物也。邪氣腹痛,小便不利及一切諸痛,皆氣滯之爲病,其主之者,以苦平而泄其氣也。血痹者,血閉而不行,甚則爲寒熱不調;堅積者,積久而堅實,甚則爲疝瘕滿痛,皆血滯之病,其主之者,以苦平而行其血也。又云益氣者,謂邪氣得攻而淨,則元氣自然受益,非謂芍藥能補氣也。"(《本草經讀》)

8、論產後忌用白芍

8.1朱丹溪:"產後不可用者,以其酸寒伐生髮之氣也。必不得已,亦酒炒用之。"(引自《綱目》)
8.2李時珍:"產後肝血己虛,不可更瀉,故禁之。"(《綱目》)
8.3張景嶽:"(白芍藥)乃補藥中之稍寒者,非若極苦大寒之比,若謂其白色屬金,恐傷肝木,寒伐生氣,產後非宜,則凡白過芍藥,寒過芍藥者,又將何如?如仲景黑神散、芍藥湯之類,非皆產後要藥耶?用者還當詳審。若產後血熱而陰氣散失者,正當用之,不必疑也。"(《本草正》)
8.4張山雷:"丹溪謂產後不可用芍藥,以其酸寒伐生髮之氣故也。頤謂產後二字,所該者廣博而無涯涘
8.4張山雷:"丹溪謂產後不可用芍藥,以其酸寒伐生髮之氣故也。頤謂產後二字,所該者廣博而無涯涘。芍是酸寒,虛寒者固不可用,然尚有小建中之成例在。若是實熱當下,硝、黃、芩、連且皆不避,又安有獨禁芍藥一味。而乃曰產後不可用芍,則凡是娩身之後,獨忌此一味,其理安在?此必非丹溪之言。而《大明本草》且謂治女人一切病,胎前產後諸疾,則又是不問寒熱虛實而概言之,適與丹溪相反。究之有爲而言,兩者之說,是是非非,各有所當,非可執死法以困活人者也。"(《本草正義》)

9、論白芍與赤芍功用之差異

9.1劉翰:"別本注云,此(芍藥)有兩種:赤者利小便,下氣;白者止痛,散血。"(《開寶本草》)
9.2成無己:"芍藥白補而赤瀉,白收而赤散。"(《註解傷寒論》)
9.3李時珍:"白芍藥益脾,能於土中瀉木。赤芍藥散邪,能行血中之滯。《日華子》言赤補氣,白治血,欠審矣。"(《綱目》)
9.4張景嶽:"芍藥,白者味首補性多,赤者味苦瀉性多......白者安胎熱不寧,赤者能通經肢血。"(《本草》)
9.5蔣溶:"陰虛陽亢者則用白芍,取其收陰和陽以補之;陰實而陽鬱者則用赤芍,取其升陰導陽以瀉之。"(《萃金裘本草述錄》)
9.6張山雷:"《本經》芍藥,雖未分別赤白,二者各有所主。然尋繹其主治諸病,一爲補血養肝脾真陰,而收攝脾氣之散亂,肝氣之恣橫,則白芍也;一爲逐血導瘀,破積泄降,則赤芍也。""成無己謂白補而赤瀉,白收而赤散。故益陰養血,滋潤肝脾,皆用白芍;活血行滯,宣化瘍毒,皆用赤芍藥。"(《本草正義》)


實用選方

①治婦人脅痛:香附子200克(黃子醋二碗,鹽50克,煮幹爲度),肉桂、延胡索(炒)、白芍藥。爲細末,每服10克,沸湯調,無時服。(《朱氏集驗醫方》芍藥湯)
②治下痢便膿血,裏急後重,下血調氣:芍藥50克,當歸25克,黃連25克,檳榔、木香10克;甘草10克(炒),大黃15克,黃芩25克,官桂12克。上細切,每服25克,水二盞,煎至一盞,食後溫服。(《素問病機保命集》芍藥湯)
③治婦人懷妊腹中疞痛:當歸150克,芍藥500克,茯苓200克,白朮200克,澤瀉250克,芎藭250克。上六味,杵爲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金匱要略》當歸芍藥散)
④治產後血氣攻心腹痛:芍藥100克,桂(去粗皮)、甘草(炙)各50克。上三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聖濟總錄》芍藥湯)
⑤治痛經:白芍100克,乾薑40克。共爲細末,分成八包,月經來時,每日服一包,黃酒爲引,連服三個星期。(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⑥治婦女赤白下,年月深久不差者:白芍藥150克,乾薑25克。細銼,熬令黃,搗下篩.空肚,和飲汁服10克,日再。(《廣利方》)
⑦治金創血不止,痛:白芍藥50克,熬令黃,杵令細爲散。酒或米次下10克,並得。初三服,漸加。(《廣利方》)
⑧治腳氣腫痛:白芍藥300克,甘草50克。爲末,白湯點服。(《歲時廣記》)
⑨治風毒骨髓疼痛:芍藥二分,虎骨一兩(炙)。爲末,夾絹袋盛,酒三升,漬五日。每服三合,日三服。(《經驗後方》)
⑽消化性潰瘍:白芍200克,甘草150克,白胡椒20克。共研細末,每次5克,每日3次,飯前30分鐘口服。可連服2個月。
⑾骨質增生症:白芍40克,木瓜12克,雞血藤15克,威靈仙15克,甘草12克。每日1劑,水煎服。
⑿肌肉痙攣:杭白芍30~60克,炙甘草10~15克。每日1劑,水煎分3次服。
⒀高血壓:白芍20克,生地15克,牛膝9克,鉤藤15克。每日1劑,水煎服。


白芍燉乳鴿

材料
用料原材料:白芍10克,枸杞子10克,乳鴿300克,姜10克,清水1000克。調味料:鹽5克,雞精3克,糖1克,胡椒粉1克。
做法
1、乳鴿斬塊氽水,白芍洗淨,薑切片待用。
2、將淨鍋上火,放入清水、薑片、乳鴿、白芍、枸杞子,大火燒開轉小火燉40分鐘調味即成。
功效作用
白芍渴治療肝陽亢盛引起的頭暈、眩暈,陰血不足引起的月經不調、崩漏帶下,也可治療營養不良、表虛自汗。
提示
一般人羣皆可食用。孕婦不宜過多食用。


注意事項

虛寒之證不宜單獨應用。反藜蘆。
1.《本草經集註》:"惡石斛、芒硝。畏消石、鱉甲、小薊。反藜蘆。"
2.《本草衍義》:"血虛寒人,禁此一物。古人有言曰,減芍藥以避中寒,誠不可忽。"
3.《本草經疏》:"白芍藥酸寒,凡中寒腹痛,中寒作泄,腹中冷痛,腸胃中覺冷等證忌之。"
4.《本草正》:"若脾氣寒而痞滿難化者忌用。"
5.《藥品化義》:"疹子忌之。"
6.《得配本草》:"脾氣虛寒、下痢純血、產後三者禁用。"


飲食宜忌

宜:血虛陰虛之人胸腹脅肋疼痛,肝區痛,膽囊炎膽結石疼痛者宜食;瀉痢腹痛,婦女行經腹痛者宜食;自汗易汗盜汗者宜食;腓腸肌痙攣,四肢拘攣疼痛,不安腿綜合症患者宜食;同甘草配合用可以緩解各種胸腹及四肢疼痛。
忌:白芍性寒,虛寒性腹痛泄瀉者忌食;小兒出麻疹期間忌食;服用中藥藜蘆者忌食。
宜忌
虛寒之證不宜單獨應用。反藜蘆。
①《本草經集註》:"須(一作'雷')丸爲之使。惡石斛、芒消。畏消石、鱉甲、小薊。反藜蘆。"
②《本草經疏》:"凡中寒腹痛,中寒作泄,腹中冷痛,腸胃中覺冷等證忌之。"
③《藥品化義》:"疹子忌之。"
④《得配本草》:"脾氣虛寒,下痢純血禁用。"
⑤《本草衍義》:"血虛寒人,禁此一物。古人有言曰,減芍藥以避中寒,誠不可忽。"
⑥《本草正》:"若脾氣寒而痞滿難化者忌用。"
白芍在我國中醫中的作用
白芍在我國有着悠久遠長的歷史,它的根可以入藥,它的花朵可以曬乾後作爲一種花茶進行飲用。白芍是經常被用到的一味中藥,是很多中藥方子中必不可少的一種配藥,在我國中藥市場上需求量很大。它味道略成酸性,是屬於涼性的中藥。它對於對於人體具有補氣益血、滋養調理血氣,疏通人的肝部平復肝部虛火,止痛消炎,對人體陰氣尤其是女性具有很好地治療作用。白芍被大量用於治療女性月經不調、生理期血量增加、血崩的現象。另外它的活血止痛的作用可以用來治療身體上各個器官疼痛、血液不通等現象。
白芍不僅可以入中藥,白芍花茶也具有很好地保健功效,另外白芍與黃酒搭配飲用可以減輕白芍寒性,活血養血。醋白芍有保護肝部、止痛消炎的作用。身體虛寒之氣的病患不宜使用白芍。
現代醫學對白芍的研究
現代醫學也增加了對白芍的研究,用其治療更多的現代病症。發現白芍不僅有保護肝部治療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等病症,還對人體心腦血管具有很好地保護和調養的作用,另外現代醫學還研究證明白芍多人體中樞神經病痛有很好地治療和抑制作用。另外白芍對於女性婦科疾病具有很好地治療和滋養作用,可以補養血氣調整女性生理期經,還具有美白皮膚、抵抗衰老的作用。


相關歷史

白芍爲我國著名的傳統常用中藥材,應用歷史悠久,芍藥始載於東漢《神農本草經》,列爲中品,記有“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
陶弘景始分白芍,赤芍兩種,曰:“芍藥今出白山、蔣山、茅山最好,白而長大,餘處亦有而多赤,赤者小利”。馬志注云:“此有兩種,赤者利小便下氣,白者止痛散血。其花亦有赤、白二色”。陳承《本草別說》中載:“謹按《本經》芍藥,生丘陵川穀,今世所用者多是人家種植。欲其花葉肥大,必加糞壤。每歲八九月取其根分削,因利以爲藥,遂暴乾貨賣”。可見宋代已廣泛採用栽培的芍藥入藥。
本文鏈接:https://www.ddhhw.com/yanghuazhishi/zhiwu/190232.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朵朵花卉網 All right reserved.

文字美圖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內容由網友提供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