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朵朵花卉網 > 養花知識 > 植物知識 > 紫花地丁的食療或藥用價值
手機版

紫花地丁的食療或藥用價值

來源:朵朵花卉網 閱讀:2.24K 次
紫花地丁的食療或藥用價值
藥用價值
【性味歸經】:苦、辛、寒,無毒 ; 歸心、肝經。
【功能主治】:可入藥,其性寒味微苦,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主治黃疸、痢疾、乳腺炎、目赤腫痛、咽炎;外敷治跌打損傷、癰腫、毒蛇咬傷等。
【來源及製法】:乾燥全草。春、秋二季採收,除去雜質,洗淨,曬乾。


藥材性狀

本品多皺縮成團。主根淡黃棕色,直徑1-3mm,有細縱紋。葉灰綠色,展平後呈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4-10cm,寬1-4cm,先端鈍,先端鈍,基部截形或微心形,邊緣具印鋸齒,兩面被毛;葉柄有狹翼。花莖纖細;花淡紫色,花瓣距細管狀。蒴果橢圓形或裂爲三果爿,種子多數。氣微,味微苦而稍粘。以色綠、根黃者爲佳。


生藥鑑定

① 紫花地丁又名:堇菜地丁,爲植物紫花地丁或犁頭草的帶根全草。市售品多皺縮彎曲成不規則的團塊,主根數條,長3~5釐米,直徑1~3毫米,表面皺縮而粗糙,土黃色,波狀彎曲,具鬚根痕。地上部分呈深綠色至綠黃色,葉柄細長,扭曲,葉片極皺縮,用熱水浸軟攤開後,呈長橢圓形或線狀披針形,全體被毛。花莖細長,頂端常具三裂蒴果,內含多數種子,長圓球形,淡黃棕色,質脆易碎。氣微臭,味微苦而澀並稍枯。以色黃綠、整齊、無雜質者爲佳。
②甜地丁又名:米口袋地丁、蘿蔔地丁。爲植物米口袋或小米口袋的根或帶根的全草。主根呈紡錘形、長錐形或長圓柱形,長10~20釐米,直徑3~6毫米。表面紅棕色至土黃色,粗糙,有縱皺紋,多少扭曲,或有殘存的支根及鬚根,皮孔橫生,稍突起,呈點線狀,色稍深。上端有多數基生葉。葉爲羽狀複葉,葉柄細長,小葉片橢圓形或長橢圓形,被白色柔毛,多呈灰綠色。有時可見圓筒形的莢果,表面密被柔毛,開裂或不開裂。主根質堅而稍韌,難折斷。折斷面纖維極多,乳白色,內面不平坦,微顯顆粒狀,乳黃色,並有放射狀花紋。氣微臭,味淡而稍甜。以根粗壯而長、葉綠、無雜質者爲佳。
③龍膽地丁又名:華南地丁。爲植物華南龍膽帶花的全草。多幹燥皺縮成不規則團塊,根部土黃色。用熱水浸軟,攤開觀察:莖自基部叢生,多數,紫紅色,頂端具淡紫色或淡土黃綠色的鐘狀花。葉兩兩對生,長圓形至長橢圓形,葉柄較短或無;近基部的葉密集,形狀較大,上部的葉稀疏,形狀較小。質地較脆而易碎。有青草氣,味淡而稍苦。以株矮小,葉色青、花色紫者爲佳。地丁藥材,較爲複雜,除上述品種外,在廣東以長萼堇菜Viola inconspicua Bl.、陝西以白花堇菜V. Patrinii DC.、新疆以香堇V. Oxycentra Juz. 的帶根全草作紫花地丁入藥。另有一種苦地丁,爲罌粟科植物地丁紫堇Corydalis bun-geana Turcz. 的全草。東北、內蒙古、河北、青海、山東等地作“地丁”入藥。詳“苦地丁”條。


功能主治

1、黃疸內熱。用紫花地丁研末,每服15克,酒送下。
2、癰疽惡瘡。用紫花地丁(連根)、蒼耳葉等分,搗爛,加酒一杯,攪汁服下。
3、癰疽發背。用三伏天收取的紫花地丁草,搗碎,和白麪,放醋中泡一夜,貼瘡上,極有效。
4、疔瘡腫毒。用紫花地丁草搗汁服。又方:用紫花地丁草、蔥頭、生蜜一起搗爛貼患處。又方:用紫花地丁根、去粗皮,同白蒺藜共研爲末。加油調勻塗患處。
5、喉痹腫痛。用紫花地丁葉,加醬少許,研成膏,點入喉部。取吐爲效。


化學成分

全草含甙類、黃酮類、蠟、蠟酸(Cerotic acid)及不飽和酸等的酯類。花中亦含蠟,蠟中含飽和酸(主要爲蠟酸)34.9%,不飽和酸5.8%,醇類10.3%,烴約 47%。根含澱粉約37%,並有生物鹼、黃酮反應。全草含甙類、黃酮類、蠟(爲蟲蠟酸及不飽和酸等的酯類)。預試全草含大量粘液質,並含有弱的溶血作用的物質。尚從全草中分得軟脂酸、對羥基苯甲酸、反式對羥基桂皮酸、丁二酸、二十酰對羥基苯乙胺和阿福豆甙(afzelin)和山柰酚-3-O-鼠李糖甙。


藥理作用

紫花地丁在試管內有抑制結核桿菌生長的作用。直接鏡檢法和試管培養法表明: 紫花地丁(醇提物31mg/ml, 水煎劑62mg/ml)對鉤端螺旋體有抑制作用。紫花地丁水浸劑(1:4)在試管內對堇色毛癬菌有抑制作用。此外, 認爲紫花地丁尚有清熱、消腫、消炎等作用。


臨牀運用

1、治療呼吸道感染:地丁草、大青葉、魚腥草、鴨跖草、貫衆各100g。共製成沖劑20袋,每袋18g。
紫花地丁每次1袋,每日2次,連服7天,停用其他清熱藥物與抗生素。治療60例,顯效39例,有效18例,無效3例。[中藥材1992;15(9):45]
2、治療化膿性感染:鮮紫花地丁,洗淨,搗爛,將患處用溫水洗淨後外敷之。治療外傷引起的皮膚化膿性感染19例, 一般在2~3天痊癒。[江西醫藥1996;(7):372]
3、治療扁平疣:地丁草、半枝蓮、板藍根、生苡仁各15克,常山6克。每日1劑,上午服頭煎,下午服2煎。藥渣加適量水略煎後趁熱洗滌患處,洗後抹乾,不用水清洗。7天爲1療程。治療26例,痊癒14例,好轉4例,無效8例。[浙江中醫雜誌1991;26(5):214]
4、治療褥瘡:地丁、銀花、蒲公英各50克,罌粟殼20克,赤石脂40克,共研極細面備用。取藥粉適量,用50度的白酒調成糊狀,平敷患處,外用紗布覆蓋固定。24小時換藥1次。若同時配合理療或按摩效果更佳。治療32例(Ⅰ期者22例,Ⅱ期者10例),痊癒28例,好轉4例。[吉林中醫藥1992;(2):30]
5、五味消毒飲(《醫宗金鑑-外科心法要訣》)治各種疔毒,癰瘡疔腫,局部紅腫熱痛,或發熱,舌紅脈數者:金銀花9克,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各3.6克。先水煎,後加五灰酒半盞;藥渣再加如法煎服,蓋被取汗。方中紫花地丁清熱解毒,爲臣藥。
6、(《普濟方》)治喉痹:箭頭草葉,研,入醬少許,筆蘸入喉中,吐。方中紫花地丁清熱解毒,爲君藥。
7、地丁膏(《惠直堂經驗方》)治乳吹並一切毒:黃花地丁(即蒲公英)、紫花地丁各240克。以長流水洗淨,用水煎汁去渣,又熬成膏攤貼。方中紫花地丁清熱解毒,爲君藥。


顯微鑑別

1)根橫切面:最外層爲4-6層木栓細胞,壁木栓化並微木化;栓內層廣闊,薄壁細胞類圓形。韌皮部寬廣,可見散在的篩管羣,韌皮射線不明顯。形成層環狀,細胞扁平。本質部由導管、纖維管胞、木纖維和木薄壁細胞組成;導管散列或2-4個成羣排列,多角形或類圓形,壁木化;木纖維發達,排列在導管的周圍,壁不木化。薄壁細胞中含有大量澱粉粒與草酸鈣簇晶,澱粉粒多爲單粒,類球形,直徑2-8μm,草酸鈣簇晶直徑20-30μm,栓內層尚可見到與草酸鈣簇晶同細胞或單獨存在於細胞中的類言形棱晶,長徑10-25μm。
2)葉表面觀:上表皮細胞垂周壁略平直,有串珠狀增厚,表面有明顯角質紋理,報導孔較少,不等式、正表皮細胞垂周壁略彎曲,增厚現象不明顯,表面亦有角質紋理。上下表皮均有單細胞非腺毛,有兩種類型:一種稍短,呈圓錐形,壁厚,有明顯疣狀突起,長50-85μm,直徑20-30μm;另一種長,略彎曲,壁有短線紋,長160-360μm,直徑20-30μm。葉肉組織中可見草酸鈣簇晶,直徑15-40μm。
3)葉的橫切面:上表皮細胞較大,切向延長,外壁較厚,內壁黏液化,常膨脹呈半圓形;下表皮細胞較小,偶有黏液細胞;上、下表皮有單細胞非腺毛,長32~240μm,直徑24~32μm,具角質短線紋。柵欄細胞2~3列;海綿細胞類圓形,含草酸鈣簇晶,直徑11~40μm。主脈維管束外韌形,上、下表皮內方有厚角細胞1~2列。


化學鑑定

(1)本品葉的橫切面:上表皮細胞較大,切向延長,外壁較厚,內壁黏液化,常膨脹呈半圓形;下表皮細胞較小,偶有黏液細胞;上、下表皮有單細胞非腺毛,長32~240μm,直徑24~32μm,具角質短線紋。柵欄細胞2~3列;海綿細胞類圓形,含草酸鈣簇晶,直徑11~40μm 。主脈維管束外韌形,上、下表皮內方有厚角細胞1~2列。
(2)取本品粉末約2g,加甲醇20ml,超聲處理20分鐘,濾過,濾液蒸乾,殘渣加熱水10ml,攪拌,使溶解,濾過,濾液蒸乾,殘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爲供試品溶液。另取紫花地丁對照藥材2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供試品溶液5~10μl、對照藥材溶液5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甲苯-醋酸乙酯-甲酸(5:3:1)的上層溶液爲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3個相同顏色的熒光主斑點。


真僞辨別

紫花地丁又稱爲紫地丁、兔耳草、遼堇菜,爲堇菜科植物紫花地丁、犁頭草的帶根全草,是常用中藥。最早見於《千金方》。《本草綱目》中單列紫花地丁一條,李時珍曰紫花地丁“處處有之,其葉似柳而微細,夏開紫花結角,平地生者起莖,溝壑者起蔓”。每年春、秋二季挖取帶花或蒴果的全草,洗淨泥土,曬乾即可入藥。其性寒,味苦辛,入心、肝經,具有清熱利溼、解毒消腫的功效,常用於治療癰腫疔瘡、瘰癧、黃疸、乳癰、腸癰、痢疾、腹瀉、目赤、喉痹、毒蛇咬傷等症。市場上有以同科植物白花地丁冒充紫花地丁入藥者,使用時注意鑑別。


真品紫花地丁

多皺縮彎曲成不規則的團塊,主根數條,呈長圓錐形,長3~5釐米,直徑1~3毫米。表面皺縮而粗糙,爲土黃色,波狀彎曲,具有鬚根痕。地上部分呈深綠色至綠黃色,葉柄細長,扭曲,葉片極皺縮,用熱水浸軟攤開後,呈長橢圓形或線狀披針形,全體被毛。花莖細長,頂端常具三裂蒴果,內含多數種子,長圓球形,淡黃棕色;質脆易碎;聞之氣味微臭,口嘗味微苦而澀,並稍有黏性。


僞品白花地丁

根狀莖短,呈細圓柱形,赤褐色或暗褐色。無地上莖。托葉1/2~3/4與葉柄合生,披針形或條狀披針形,全緣或有細齒;葉柄長2~12釐米,上部有翅,無毛或有時下部被白色短毛;葉片橢圓形至長圓形,先端鈍,基部微心形、截形或寬楔形,下延於葉柄,邊緣有稀疏的很平的圓齒,有時近全緣,兩面無毛;花白色,苞片生於花梗中部,萼片花瓣各5瓣;子房無毛,花柱基部微膝曲向上部漸粗;蒴果爲二裂,無毛;口嘗之味雖微苦,但沒有黏性。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紫花地丁有抑制結核桿菌生長的作用,其清熱、消腫、消炎作用明顯,而僞品白花地丁雖與紫花地丁同爲堇菜科植物,但屬不同品種,而且不具備真品的功效,不可代替使用。


中醫傳承

1、“主治一切癰疽發背,疔腫瘰癧,無名腫毒,惡瘡。”(《本草綱目》)
2.“地丁,專爲癰腫疔毒通用之藥,瀕湖《綱目》稱其苦辛寒,治一切癰疽發背,疔腫瘰癧,無名腫毒,惡瘡。然辛涼散腫, 長於退熱,惟血熱壅滯,紅腫焮發之外瘍宜之;若謂通治陰疽發背寒凝之證,殊是不妥。”( 《本草正義》 )
3.“紫花地丁,《綱目》止療外科症,但古人每用治黃疸、喉痹,取其瀉熱除溼之功也;大方家亦不可輕棄。”( 《要藥分劑》 )
4.“地丁,有紫花白花兩種。治疔腫惡瘡,兼療癰疽發背,無名腫毒。其花紫者莖白,白者莖紫,故可通治疔腫,或雲隨疔腫之色而用之。但漫腫無頭,不赤不腫者禁用,以其性寒,不利陰疽也。”( 《本經逢原》 )


藥物配伍

1、紫花地丁配伍蒲公英: 二者均可清熱解毒消腫。紫花地丁解毒力強, 尤除疔毒;蒲公英兼可疏肝散滯,善治乳癰。二藥合用, 有清熱解毒、消腫行滯之功效, 用於治療乳癰、及其他外科陽證瘡瘍。
2.紫花地丁配伍野菊花: 二者均有清熱解毒消腫之功效,配伍應用、 效用更強, 用於治療熱毒熾盛之蛇頭疔、紅絲疔及多種外科陽證疾病。
3.配銀花,解毒涼血,消腫散熱之功增強。
4.紫花地丁多用於熱毒壅盛之時,不但可以配合連翹、野菊花等藥材同用,更可與敗醬草和黃芪同用,不但加強紫花地丁的消腫、治癰等效力時還起到一個託毒的功效。
5.治腸癰:常與大黃、紅藤、白花蛇舌草等同用。


紫花地丁禁忌

體質虛寒者忌服。


食療價值

嫩葉可作野菜。

本文鏈接:https://www.ddhhw.com/yanghuazhishi/zhiwu/189187.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朵朵花卉網 All right reserved.

文字美圖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內容由網友提供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