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朵朵花卉網 > 養花知識 > 植物知識 > 杏的文化背景
手機版

杏的文化背景

來源:朵朵花卉網 閱讀:1.22W 次
杏的文化背景
喻義
明末清初文學家、戲曲家李漁在《閒情偶記》中稱杏爲"樹性淫者,莫過於杏",稱它爲"風流樹",這種說法成爲杏樹的基本文化形象定義。
最早,在《莊子》的記載中,杏本是具有神聖氣息的。作爲孔夫子講學的杏壇,應該是一片杏林,杏樹環繞,花香在上,弟子在其薰染中讀書,孔夫子在花影中撫琴而歌,書聲歌聲,風吹花落如香雪。儘管顧炎武后來考據以爲,"漁父不必有其人,杏壇不必有其地,即有之,亦在水上葦間、依陂旁渚之地,不在魯國之中也"。但讀書有那樣一個"繞壇紅杏垂垂髮,依樹白雲冉冉飛"的環境,仍然令人神往。
唐以前文人的詠杏詩,北周庾信(513-581)有"春色方盈野,枝枝綻翠英。依稀映村塢,爛漫開山城。好折待賓客,金盤襯紅瓊"。其承載的信息,一是"依稀"與"爛漫"的對比,疏與密,構成了兩樣不同的意境美。"疏"引申出"杏花疏影裏,吹笛到天明",蘇東坡將此意境發展極致,便是"褰衣步月踏花影,炯如流水涵青萍。"提衣走進月華如水之中,水流光耀,疏影就如漂浮的浮萍,極美。但這首詩的後半部卻顯矯情,東坡在花間置酒,稱"山城薄酒不堪飲,勸君且吸杯中月。洞簫聲斷月明中,惟憂月落酒杯空"。這是"疏"。"繁"則引申出"皓若春雪團枝繁"或"紅粉團枝一萬重"。二是說它的美貌可贈賓客,庾信用"紅瓊"。"瓊"是美玉,形容杏花如玉一般瑩潤而被染紅,表達的是"紅杏紅於染"的意思。但文人們稍稍發揮想象,就用到美女的膚色上去了:"雲隨碧玉歌聲轉,雪繞紅瓊舞袖回",舞袖遮掩下"雪繞紅瓊",是多美的一截肌膚,而"美酒一杯花影膩。邀客醉。紅瓊共作熏熏媚",就是青樓裏的景像了。如是想,杏花蒙冤很可能就從"紅瓊"這個比喻而起。
杏花之美,本來其實有幾個階段的,所謂"杏花看紅不看白",先是飽蕾未放時之蓄紅,稱"紅蠟半含萼",誇張一些,就是"蓓蕾枝梢血點幹",很有待放的張力。然後初放時,剛一綻放就變淺而成淡粉,但粉薄紅輕掩斂羞,含蕊中仍保護着胭脂色,這就是"似嫌風日緊,護此胭脂點"。而杏花雨嫩,花開一定會伴隨着春雨,所謂"杏花消息雨聲中",雨細才杏花香。剛開始它是暗香,在雨中,疏離之花,含蕊漸漸舒展成變成胭脂淚,暗香越顯清高。再然後,雨過天青,晴空日薰,花色殘白了,盈盈當雪杏,其實已再無含蓄了。此時團枝雪繁,香氣不再暗,已密聚爲緋香;而殘芳爛漫,已無風恐自零落。再再之後,便是風吹狼藉,半落春風半在枝了。這般本來含蓄嬌羞精緻之花,誰可惡,將之引向"風流樹"的呢?
設想,剛開始可能與盛唐時進士到杏花園初會,稱之爲"探花宴"有關。而真正將其命名爲"風流樹"的是晚唐詩人薛能(817?-?),在他筆下,杏花成了借春機賣笑的娼妓:"活色生香第一流,手中移得近青樓。誰知豔性終相負,亂向春風笑不休。"太赤裸裸了。隨後,吳融才含蓄地用"一枝紅杏出牆頭,牆外人行正獨愁。長得看來猶有恨,可堪逢處更難留"。而"粉薄紅輕掩斂羞"其實也是吳融的形容,他的這一首杏花詩是,"粉薄紅輕掩斂羞,花中占斷得風流。軟非因醉都無力,凝不成歌亦自愁。獨照影時臨水畔,最含情處出牆頭。徘徊盡日難成別,更待黃昏對酒樓",更有味道。吳融不滿的應是,大多數後人都記住了南宋葉紹翁的"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而並不知道"一枝紅杏出牆頭"本是他在晚唐的原創。
還是南宋的范成大(1126-1193)相對厚道,他寫過好幾首杏花詩,其中有一首吟道:"紅粉團枝一萬重,常年獨自費東風。若爲報答春無賴,付與笙歌鼎沸中。"將一切歸爲"報答春無賴",深有意境。

典故
《揚州府志》談到,開元中,揚州太平園裏載有杏樹數十株,每逢盛開時,太守大張筵席,召妓數十人,站在每一株杏樹旁,立一館,名曰“爭春”。宴罷,有人聽得杏花有嘆息之聲。
唐代南卓《羯鼓錄》講述了一則“羯鼓催花”的故事,說唐玄宗好羯鼓,曾遊別殿,見柳杏含苞欲吐,嘆息道:“對此景物,不可不與判斷。”因命高力士取來羯鼓,臨軒敲擊,並自制《春光好》一曲,當軒演奏,回頭一看,殿中的柳杏這時繁花競放,似有報答之意。玄宗見後,笑着對宮人說:“就這一樁奇事,難道 還不應當喚我作老天爺嗎?”
二月花神:有些地方流傳的是燧人氏,他教人取棗杏之火煮食。 還有的地方以四大美女之一的楊玉環爲杏花花神。 安祿山之亂平息後,唐玄宗想移葬楊貴妃,看見馬嵬坡下有一林杏花,因此,後人稱楊玉環爲杏花花神。
本文鏈接:https://www.ddhhw.com/yanghuazhishi/zhiwu/202107.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朵朵花卉網 All right reserved.

文字美圖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內容由網友提供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