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朵朵花卉網 > 養花知識 > 植物知識 > 蘭花的文化背景
手機版

蘭花的文化背景

來源:朵朵花卉網 閱讀:1.57W 次
蘭花的文化背景
國畫蘭花
中國的蘭文化自賞蘭開始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古代對蘭的推崇,體現着中國傳統美學特徵,歷代文人墨客吟詠贊美蘭花的比比皆是,不僅指蘭優雅形態更在於它清幽芬芳。
蘭外形簡潔素雅、葉形細長柔軟,花姿優美、素淡幽香,具有“色清、氣清、神清、韻清”氣質,又曰君子蘭,說明蘭花是與君子是接近的,文人偏愛種蘭、賞蘭、詠蘭、畫蘭、寫蘭,有着揮之不去的蘭花情節。

詩詞歌賦
(唐)李白
孤蘭生幽園,衆草共蕪沒。
雖照陽春暉,復悲高秋月。
飛霜早淅瀝,綠豔恐休歇。
若無清風吹,香氣爲誰發。

廣羣芳譜
(清)劉灝
蘭生幽谷無人識,客種東軒遺我香。
知有清芬能解穢,更憐細葉巧凌霜。
根便密石秋芳早,叢倚修筠午蔭涼。
欲遺蘼蕪共堂下,眼前長見楚詞章。

廣羣芳譜
(清)劉灝
泣露光偏亂,含風影自斜。
俗人那解此,看葉勝看花。
詠 蘭(元)餘同麓
手培蘭蕊兩三栽,日暖風和次第開。
坐久不知香在室,推窗時有蝶飛來。

浣溪沙·蘭花
彷彿銅瓶見露苗,疏花冷落澹含嬌。
湘江清淚滴春潮,豈有心心同婉孌。
並無葉葉助風標,斷腸一集是離騷。
詠 蘭(現代)朱德
越秀公園花木林,百花齊放各爭春。
惟有蘭花香正好,一時名貴五羊城。

幽 蘭(唐)崔塗
幽植衆寧知,芬芳只暗持。
自無君子佩,未是國香衰。
白露沾長早,春風每到遲。
不如當路草,芬馥欲何爲!

蘭花 (宋)楊萬里
雪徑偷開碧淺花,冰根亂吐小紅芽。
生無桃李春風面,名在山林處士家。
政坐國香到朝市,不容霜節老雲霞。
江籬圃蕙非吾耦,付與騷人定等差。

題畫蘭(清)鄭燮(xiè)鄭板橋
身在千山頂上頭,突巖深縫妙香稠。
非無腳下浮雲鬧,來不相知去不留。

當代詠蘭詩

古風〔湖州〕姚丹萍
不與瑤草爭寵,,但求清風常逢;
願將芬芳遍播,了卻滿腔熱衷。

蘭花 餘亞飛
路旁草簇有蘭花,不露英姿不顯華;
待到幽香薰肺腑,始知卉苑隱奇葩 。

名人與蘭

孔子詠蘭
孔子十分喜歡蘭花,由於他特別重視個人思想品質的修養,在蘭花身上寄託了深切的感情,在三國魏人王肅所收集編纂的《孔子家語》一書中,記載了孔子頌蘭的一段佳話。
“孔子曰:‘吾死之後,則商也日益,賜也日損。’曾子曰:‘何謂也?’子曰:‘商也好與賢己者處,賜也好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視其父;得出結倫“君子必慎其所處”。從此“芝蘭之室”就成爲良好環境的代名詞,成爲一個頌蘭美蘭的成語。
《孔子家語》中還節錄了孔子另一段話:“芝蘭生於深谷,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爲困窮而改節。”這是孔子答子路的一段話。當時楚昭王聘孔子,孔子應聘而出於陳蔡。“陳蔡大夫相與謀曰:孔子聖賢,其所刺譏,皆中諸侯之病。若用於楚則陳蔡危矣。”於是派兵包圍了孔子,“孔子不得行,絕食七日,外無所通,藜羹不充,從者皆病,孔子愈慷慨講,絃歌不衰。”這時子路說:“我聽說,做好事的老天報之以福,作惡的老天報之以禍。現在你老師積德懷義,而且身體力行很長時間,爲什麼要困窮到這樣啊?”於是孔子就列舉了歷史上伯夷叔齊、王子比干、伍子胥等賢德之人最後遭到不幸的事,說明“夫遇與不遇者時也,賢不肖者才也,君子博學深謀而不遇時者衆矣,何獨丘哉?”又舉了芝蘭“不以無人而不芳”作爲生動的比喻來論證“君子不爲窮困而改節”這一觀點。

勾踐種蘭
勾踐種蘭之地──蘭渚山距城二十五里之南面小山,東臨古鑑湖,西背會稽山,確是種蘭的好地方。從餘姚河姆渡文化層發掘出的陶器可以確定,當時已具備盆載植物之意識及技術,4000年以後的越國,可以確信越王勾踐在渚山種植蘭花。勾踐種蘭不僅有動機,而且有技術保障。
關於勾踐在渚山種蘭,歷史上多有記載,除《寶慶續會稽志》以外,如明萬曆年間的《紹興府志》記:蘭渚山,有草焉,長葉白花,花有國馨,其名曰蘭,勾踐所樹,明人南逢吉注王十朋《會稽風俗賦》也說:蘭亭,即蘭渚也。《越絕書》曰:勾踐種蘭渚山。明代徐渭也在《蘭谷歌》中提到勾踐種蘭必擇地,只今蘭渚乃其處《紹興地誌述略》記載:蘭渚山,在城南二十七裏,勾踐樹蘭於此。由於勾踐種蘭渚山,後人把渚山命名爲蘭渚山,把蘭渚山下的集市命爲花街,並把蘭渚山下的驛亭命名爲蘭亭。

屈原佩蘭
屈原(約前340~前期278),戰國時偉大詩人。名平,字原,號靈均,又名正則。楚國人。《史記·屈原列傳》稱他:“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嫺於辭令。”但是他的政治主張遭到舊官僚貴族的激烈反對,而他爲之依靠的楚懷王又昏聵無能,忠奸不辯。結果信讒言而怒遷於他。到楚頃襄王時,屈原遭到更大不幸,被長期流放於沅湘一帶。屈原遭遇窮困,但其志不變,其行更廉,“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兮,因將愁苦而終窮!”他將這種念君愛國之志,匡時濟世之情,通過多種香花異草加以表達,觸物以起情,索物以寄志,而且將這種比興手法作了新的發展,這就將物與我,情與景揉和一伴,融鑄一爐,從而大大擴張了詩歌的境界和表現力。在選取香花異草中,屈原特別選取了蘭,因此無論在《離騷》《九歌》《九章》許多詩篇中,都寫到自已如何滋蘭、佩蘭、紉蘭、搴蘭、刈蘭。他對蘭寄以無限的希望:“餘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枝葉之峻茂兮,願俟時乎整吾將刈。”他以蘭爲友,將蘭作爲知音:“時曖曖其將罷兮,結幽蘭而延佇。”他將蘭作爲佩物,表示自已潔身自好的情操:“扈江離與薜芷佇,紉秋蘭以爲佩。”他又擔心蘭在秋風寒露中枯萎而從俗,變節而不芳:“時繽紛以變易兮,又何可以淹留?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莆化而爲茅。”以上僅是《離騷》中所舉到的幾個蘭的例子,可見屈原是何等愛蘭、頌蘭,寄情於蘭,託蘭以諷,蘭在這裏不是簡單的比喻或觸物起興,而是一種象徵,一種寄寓,一種精神與品格追求。

鄭思肖畫
鄭思肖(1241~1318)宋末元初詩人、畫家,連江(今屬福建)人。原名不詳,宋亡後改名思肖,因“肖”字是宋朝國姓趙的組成部分。字憶翁,表示不忘故國;號所南。元代以鄭所南(即鄭思肖)畫蘭花最爲著名,寓意也最爲明確。趙宋政權滅亡後據說他坐臥必向南,以示懷念先朝,恥作元朝貳臣;他畫的蘭花,從不畫土畫根,就像飄浮在空中的一樣,人詢之,則曰:“地爲番人奪去,汝不知耶?”或答說:“國土已被番人奪去,我豈肯着地?”
鄭所南自宋亡後,矢不與北人交接。人知其孤僻,亦不以爲異隱居吳下,有田數十畝,寄之城南報國寺,以田歲入寺爲祠其祖禰。遇諱必大慟寺下,而先生並館穀於寺。一室蕭然,坐必南向。貴要者求其蘭,尤靳不與。庸人孺子頗契其意者,則反與之。邑宰求之不得,知其有田,因脅以賦役取。先生怒曰:“頭可斷,蘭不可畫!”他每逢歲時伏臘,望南野哭而再拜。喜佛老教,工畫蘭,疎花簡葉,不求甚工。畫成即毀之,不妄與人,所以他存世畫的蘭花及其少,現只存一幅《墨蘭圖》藏於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

鄭板橋畫
鄭板橋是“揚州八怪”的傑出代表,特別是寫蘭竹花卉的一代宗師。
史稱“板橋有三絕:曰畫,曰詩,曰書;三絕之中又有三真,曰真氣,曰真意,曰真趣”。他的書法自成一體,隸楷參半,稱“六分半書”,具縱橫錯落、瘦硬奇峭之趣。他的詩反映生活,言之有物,又具形象化,通俗化的特點。以這樣的詩書配在寫蘭作品上,就使他的畫更具意趣與真氣。他的“三真”是他內心的表露,集中表現了對人民疾苦的同情,他說:天地間第一等人,只有農人……皆苦其身,勤其力,耕種收穫,以養天下之人。使天下無農夫,舉世皆餓死矣。因此他的畫蘭,就是爲了表達這種“民胞物與”的真摯而強烈的感情。他說:“凡吾畫蘭、畫石,用以慰天下之勞人,非以供下在安享之人也。”有了這樣的襟懷,他的畫就有了“三真”。
板橋喜歡畫盆蘭,也常畫嶠壁蘭、棘刺叢蘭。板橋蘭畫中數量最多,最耐人玩味的是蘭竹石圖,這固然是古代寫蘭的傳統,“八怪”花卉畫的特色,也是他的創造,他的突出成就。他在蘭竹畫中常添石,認爲“一竹一蘭一石,有節有香有骨”,“蘭竹石,相繼出,大君子,離不得”。
板橋的蘭竹石畫達到登峯造極的境界,而其題畫詩又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如:“一半青山一半竹,一半綠陰一半玉。請君茶熟睡醒時,對此渾如在石屋。”“一片青山一片蘭,蘭芳竹翠耐人看。洞庭雲夢三千里,吹滿春風不覺寒。”“石上披蘭更披竹,美人相伴在幽谷。試問東風何處吹?吹入湘波一江綠。”

魯迅採蘭
魯迅家幾代人都喜愛蘭花。一九三三年十一月十四日,魯迅在《致山本初稿》的信中講到“我的曾祖父曾經栽培過許多蘭花,還特地爲此蓋了三間房子”。一九一一年三月十八日,魯迅和周建人、王鶴照去遊覽會稽山下大禹陵。出發前,魯迅將事先準備好兩隻油漆馬口鐵桶和一把銅要大家帶上。到以大禹陵,瀏覽了禹廟、窆石亭,就上會稽山採蘭。後來,魯迅把這次上山的經歷,寫成《辛亥遊錄》,刊在一九一二年二月出版的《越社叢刊》第一輯上,署名“會稽周建人喬峯”。
關於那次會稽山採蘭之事,周建人晚年還經常提起:“老大(魯迅)採到‘一葉蘭’後,興奮極了,對我說:‘老三,我們真不虛此行!’回到家裏,我們小心地將蘭花上盆種好。以後,老大應蔡元培先生之邀,赴京供職,起初他想把蘭花也一起帶走,但終因路遠迢迢而未帶去。臨行前,他特別關照我,要把這幾盆蘭花種好。不久,我也應聘去一所學校任教,平時很少回家,後來,‘一葉蘭’終於壞死。爲了不使老大痛心,我始終沒有把這個消息告訴他。”
二十年代末,魯迅移居上海,每當驚蟄前後,人們從魯迅寓所走過,便有蘭花幽香撲面而來。在上海他還結識了日本蘭友小原榮次郎。小原在東京開有一家名叫“京華堂”的中國玩物經營店,也從事蘭花買賣。抗戰前小原榮次郎曾多次到杭州、紹興、上海、蘇州、無錫等地收集中國春蘭。與諸漲富、王叔平等人有舊,並曾想請諸漲富去日本種蘭。著有《蘭華譜》。一九三一年,國民黨鎮壓左聯作家,魯迅迫避日本開設花園莊旅店,適逢小原販蘭將歸國,觸景生情,以友人攜蘭東歸之事,借蘭抒情:
椒焚桂折佳人老,獨託幽巖展素心。
豈惜芳馨遺遠者,故鄉如醉有荊榛。

朱德喜蘭
朱德一生對蘭花情有獨鍾,無論是在戰爭年代,還是在和平時期,他對蘭花的鐘愛始終如一。蘭花不僅給朱德生活帶來了很大的樂趣,也使人們看到了他充滿生活情趣、感情細膩一面。
早年在雲南從軍之時,朱德就已經開始喜歡蘭花了。在行軍作戰之餘,他常四處採集蘭花,移植起來欣賞,由此積累了一些關於蘭花品種及栽培方面的知識。
1928年,朱德率南昌起義部隊與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在井岡山勝利會師。井岡山茨坪東南的山中盛產各種蘭花,特別是井岡蘭,人稱“蘭花坪”。多年之後再次見到野生蘭花,朱德異常興奮,他常在閒暇時去山裏尋花賞花,遇到珍品,就採回去,悉心培養。朱德愛蘭的故事在井岡山羣衆中廣爲流傳,留下了“當年朱軍長引種蘭花,香飄湘贛邊界八百里”的佳話,甚至還被編入一首紅色歌謠中吟唱:“朱軍長挑來湘江水、澆得井岡蘭花放。”
遠離了戰火紛飛的年代,朱德有條件得以認真研究蘭花。每當外出視察時,只要當地產蘭花,又有閒暇,他總是饒有興致地去公園或山野尋蘭,遇到好的品種,就帶回北京,仔細栽培。如果遇到花卉展覽,他也一定不會錯過。他的足跡幾乎遍及江浙、閩贛、兩廣、川貴及海南島等產蘭的主要地區。據說,1961年2月,他到福州鼓山瀏覽,路過一棵古樹,擡頭一望,便說樹上有蘭花,大家半信半疑。於是,有人爬上樹察看,果然從樹上採得一束蘭花。
在朱德既科學又細心的照料下,朱德家中養的幾千盆名貴蘭花長勢良好,然而他並不滿足於此,他經常把自己精心培植的蘭花贈送他人或園林部門,與大家一起分享蘭花的芬芳與美麗。從1961年開始,他派人專程將適合在亞熱帶地區栽培的160餘盆蘭花,分三次贈送給成都杜甫草堂。北京中山公園的蘭花,許多是朱德所贈。據公園的一位老園藝工人回憶:“朱老總經常送給我們蘭花,如海南島的‘海燕齊飛’,廣東的墨蘭、‘玉沉大貢’、‘銀邊大貢’、‘金絲馬尾’,四川的多花蘭、夏蕙、‘隆昌素’、‘鶴起綠漪’,江浙的‘衢州素’,雲南的‘大紅舌’和秋蘭等。”此外,朱德還把自己收藏的蘭花方面的書籍送給園林部門,鼓勵他們認真鑽研,提高栽培技術。
蘭花給朱德的生活增添了許多情趣,每每看到蘭花爭奇鬥豔、競相開放,抑或發現新的蘭花品種的時候,朱德往往詩興大發。1961年3月3日,朱德在廣州越秀公園蘭圃參觀時,即興賦詩《遊越秀公園》:“越秀公園花木林,百花齊放各爭春。唯有蘭花香正好,一時名貴五羊城。”同年深秋,朱德曾賦七絕一首,來描寫自己在辛勤勞作中獲得的樂趣:“幽蘭奕奕待冬開,綠葉青蔥映畫臺。初放紅英珠露墜,香盈十步出庭來。”
1962年1月1日,朱德參觀北京中山公園蘭花展覽,賦詩《詠蘭展》:“春來紫氣出東方,萬物滋生齊發光。幽蘭新展新都市,人人交口贊國香。幽蘭吐秀喬林下,仍自盤根衆草傍。縱使無人見欣賞,依然得地自含芳。”其末四句後來印製在1988年12月25日發行的特種郵票《中國蘭花》小型張上。
1963年,朱德在成都杜甫草堂參觀期間,賦有《草堂春興》10餘首,其中有一首詠蘭詩:“幽蘭出谷弱嫋嫋,移到草堂願折腰。通道芳姿不解意,陪同工部發新條。”
1963年4月20日,朱德在四川考察時曾到峨眉山石筍峯尋蘭,親手把採集到的蘭花栽到盆中,並對陪同的工作人員說:“古人說過竹有節而無花,梅有花而無葉,鬆有葉而無香,只有蘭花有葉有花又有香。請你們替我管好這幾盆蘭花,今後我還要來峨眉,還要來看這些蘭花的。”並即興填詞一首《鸚鵡曲·石筍峯採蘭》:“峨眉山上隨緣住,石筍幽谷作仙父。松竹友朋常照映,同受霧雲風雨。達人知遇來訪尋,志願隨君前去。若得供獻作國香,不朽芳名留處處。”
朱德一生共創作了約40首詠蘭詩詞,這些詩詞真切反映了朱德尋蘭、養蘭、賞蘭過程中的所感所悟,飽含朱德對蘭花的讚美和喜愛之情。在朱德看來,養蘭有很多用途。1961年2月6日,朱德參觀福州西湖公園,當走到蘭花苗圃時,他對福州市園林管理處的陳時璋說:“武夷山的留香澗產蘭很多,要廣爲採集,大量繁殖,作爲出口物資,既可參加國際間文化交流,又可以充實蘭譜內容。”1963年1月1日,在視察華南植物園時,他又對植物園負責人說:“不要小看蘭花,蘭花可以出口。要廣種蘭花,多賺外匯。”在當時中國工業水平落後、出口能力有限的情況下,發展蘭花等花卉養殖,確實可以作爲增加出口、賺取外匯一個途徑。
蘭花是我國傳統名花,它端莊素雅、質樸高潔、堅韌剛毅,很受人們推崇,與梅、竹、菊一起被稱爲“四君子”。蘭花高貴品格,正是朱德十分看重、推崇並要求自己要做到的。他一生爲追求和實踐真理而矢志奮鬥,他謙虛謹慎、平易近人,他淡泊名利、襟懷坦蕩,就如那質樸高潔、彌久芬芳的蘭花!
本文鏈接:https://www.ddhhw.com/yanghuazhishi/zhiwu/173431.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朵朵花卉網 All right reserved.

文字美圖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內容由網友提供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