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朵朵花卉網 > 養花知識 > 植物知識 > 馬來王豬籠草的生物特性
手機版

馬來王豬籠草的生物特性

來源:朵朵花卉網 閱讀:3W 次
馬來王豬籠草的生物特性
食蟲性
馬來王豬籠草是一種陷阱型的食蟲植物。它因可以捕食脊椎動物甚至小型哺乳動物爲聞名。至少有兩次記錄表面曾在馬來王豬籠草的捕蟲籠中發現過淹死的老鼠。首次於1862年由斯賓塞聖·約翰(Spenser St. John)在陪同勞氏(Hugh Low)考察基納巴盧山(Mount Kinabalu) 的兩處山坡上旅途中發現了這個現象。1988年,安西婭·飛利浦(Anthea Phillipps)和安東尼·蘭博(Anthony Lamb)證實了這個記錄真實性。他們也成功的在巨大捕蟲籠中找到了一隻淹死的老鼠。
馬來王豬籠草也偶爾捕食其他小型脊椎動物,如青蛙、蜥蜴、鳥類等。但不能排除這是些患病的、尋找庇護所或水的動物,所以不能肯定這是種普遍現象。而無論空中的還是地面的昆蟲便構成了馬來王豬籠草的主要捕食對象,螞蟻就是裏面最普通的一種昆蟲。還有些節肢動物,如蜈蚣,也會出現在馬來王豬籠草的捕蟲籠中。
馬來王豬籠草已和樹鼩(Treeshrews)進化出了一種互利互惠的共生關係。捕蟲籠內散發出糖蜜的味道會引誘樹鼩前來。而從蓋子的蜜腺到另一邊籠口邊緣的距離恰好等於樹鼩的身長,使得樹鼩在取食糖蜜時排出的排泄物恰好可以落入捕蟲籠中。這種完美的比例也出現在勞氏豬籠草(N. lowii)和大葉豬籠草(N. macrophylla)身上。樹鼩在取食糖蜜時順便排出排泄物顯然一種標記領地的行爲。但馬來王豬籠草在提供糖蜜的同時,也從樹鼩的排泄物中得到了生存所需要的大部分氮源。
萊佛士豬籠草(N. rafflesiana)是另一種有可靠記載表明其有能力在野外捕食哺乳動物的豬籠草。在文萊的萊佛士豬籠草(N. rafflesiana)的捕蟲籠中發現了青蛙、壁虎和石龍子等動物。也有報告稱曾發現過老鼠。2006年9月29日,法國里昂一個叫賈爾丁(Jardin)的植物研究者,拍攝到了人工栽培條件下的寶特豬籠草(N. truncata)的捕蟲籠中有一隻腐爛的老鼠屍體的照片。

共生關係
雖然豬籠草是以其捕食動物聞名,但在其籠子中或周圍還生存着大量的其他生物,它們組成一個互利互惠的共生生態系統。其中包括蒼蠅、吸漿蟲幼蟲(midge larvae)、蜘蛛(最常見的是蟹蛛Misumenops nepenthicola)、蟎蟲、螞蟻甚至一種特別的螃蟹(Geosesarma malayanum)。在籠子中最常見的是蚊子幼蟲的天敵。其中很多動物只能生存在豬籠草周圍,離開了豬籠草就不能生存,所以這些生物就有了“豬籠草動物”稱號。
這些不同生物間的複雜關係尚未完全清楚。以至於這些豬籠草生物是否從豬籠草中獲取食物,或者是否存在一個互利互惠的共生關係仍存在着很大的爭議。克拉克(Clarke)認爲互利共生是一種“可能的情況”,即是豬籠草提供了場所、保護或食物,作爲回報這些動物幫助豬籠草捕獲動物、提高消化率或抑制細菌的生長。

天敵
豬籠草和動物之間的交流並不總是有利於豬籠草的。如馬來王豬籠草會受到昆蟲的啃食。此外,猴子和眼鏡猴偶爾也會撕開捕蟲籠取食裏面的昆蟲。
自從1881年被引種以來,馬來王豬籠草一直都是深受喜愛的品種。但在很長一段時間裏,由於它的數量稀少、價格昂貴和生長條件苛刻,而在玩家手中並不常見。但是在組織培養技術的不斷髮展下,馬來王豬籠草的價格已大幅下降,得到了更廣泛的種植。

常見誤解
一個世紀以來關於馬來王豬籠草存在很多誤解。其中較常見的一個誤解是馬來王豬籠草僅生長於瀑布淋濺區內的超基性土壤中。實際上雖然馬來王豬籠草需要生長於超基性土壤中,但並不是需在瀑布附近。該誤解可能源於倉田重夫1976年的專著《基納巴盧山的豬籠草》。他在其中這樣寫道:“馬來王豬籠草較喜歡想沼澤或瀑布周圍等潮溼的地區”。
某些馬來王豬籠草也確實生長於瀑布周圍。雨果·施泰納在2002年指出,瀑布“可提供一個相當潮溼的小環境”。這樣的特殊實例也可能是誤解的根源。
另一個關於馬來王豬籠草的誤解是其偶爾能捕捉到小猴子等大型動物。這樣的謬誤長期存在,其可能是將齧齒動物與其他動物相混淆。[68]在英文中,豬籠草有猴子杯(Monkey Cups)的別稱,但這指的是曾觀察到猴子飲用捕蟲籠內的雨水。
本文鏈接:https://www.ddhhw.com/yanghuazhishi/zhiwu/175736.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朵朵花卉網 All right reserved.

文字美圖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內容由網友提供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