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朵朵花卉網 > 養花知識 > 植物知識 > 綠色旅遊體系:開發、經營、宣傳和管理皆綠
手機版

綠色旅遊體系:開發、經營、宣傳和管理皆綠

來源:朵朵花卉網 閱讀:4.79K 次

綠色旅遊體系:開發、經營、宣傳和管理皆綠
旅遊作爲集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於一體的前衛生活方式,現在已蔚然成風,成爲時尚。旅遊業作爲一個開放搞活、利國富民的新興產業已經被官、企、民認同,旅遊開發洶涌成潮,排浪推進。

此時此刻,在藍天、碧水、青山、綠茵的千島湖畔,海峽兩岸學界業界同仁聚首一堂,共同切磋旅遊與環境的世紀性和世界性話題,呼喚綠色世紀的到來,是順民心、合潮流的適時盛舉。

旅遊業是以特定的資源爲依託的服務業。它與任何產業一樣,也以消耗一定的資源爲代價。但是,與工業、礦業等第二產業相比,與伐樹開荒、毀草耕田、放牧漁獵等傳統農業相比,對資源的消耗和環境的破壞要小得多。筆者曾在鄂西一個偏遠山嶽旅遊地,看到在大洋彼岸的全球第一個國家公園中的一句警語:“除腳印以外什麼都不要留下,除相片以外什麼都不要帶走”。旅遊者離家出門花錢“購買”的“旅遊”這種“商品”是一種觀賞、體驗和經歷,而不是去“買回”那裏的一花一木、一山一水、一景一物。

多少次對中外旅遊者的抽樣調查,得出的結論都是相同的:選擇出遊目的地首要因素是優良的環境質量。環境已成爲旅遊的第一吸引物,成爲旅遊生產力的第一要素。在這個意義上,旅遊業與環境保護存在着天然的藕合性。旅遊業應當而且可以成爲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先鋒產業。

但是,任何發展必然要付出一定的代價。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也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由於無序、無度的旅遊開發,導致對自然與人文環境的或多或少、或顯或隱的損傷或破壞,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旅遊是“無煙工業”,但並非“無污染行業”。

世界旅遊組織(WTO)祕書長弗朗西斯科.弗朗吉艾黎先生,在2006年3月3月柏林世界旅遊推銷會的開幕式上,展望今後20年世界旅遊發展前景時喜憂交加地說:“1995年到2020年之間,歐洲旅遊者流量將翻一番,而全世界將增長3倍。這樣驚人的發展所帶來的潛在的、正反兩方面的影響是不難想象的。一方面是創造就業機會和大量活動,但另一方面帶來的文化、社會和環境方面的影響也不能忽視。這一前景需要我們深思,通過旅遊業的發展究竟希望爲我們自已和後代建設怎樣的經濟和社全?”他自己的回答是:“我們希望建設這樣一種旅遊業:可持續、平衡、負責、關心環境,與此同時,有益於貿易自由化和技術創新,有利於人類交流。”

權衡利弊得失,發展旅遊無疑是利大於弊,尤其在生態環境比較脆弱、旅遊資源十分珍貴的地區,開發旅遊比起開發其它產業,更是利多弊少。能否趨利避弊,關鍵在於能否按照生態規律和旅遊規律進行科學的旅遊開發、消費、經營和管理,妥善處理旅遊開發與環境保護的關係,使其利發揮到最大程度,把其弊減少到小限度,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環境效益的統一。

建立旅遊綠色開發、經營、宣傳和管理體系,堅持旅遊科學開發管理,減少粗放式開發,防止低水平開發,杜絕破壞性開發,是實現開發與保護的統一,達到旅遊與經濟、文化、環境協調和諧、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綠色開發

以可持續發展爲根本指導原則,對旅遊開發進行科學的規劃設計,把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有機地結合起來,實現有序、合理開發建設。

景區景點、飯店餐廳、交通設施和其他服務設施的建設都必須進行環境影響評估,制定綠化和生態保育規劃,落實各項環保措施。

飯店、餐館、接待中心等各類服務實體的體量、密度、質料、風格、色調等要與當地的地理環境、人文背景和功能用途相協調。自然風景旅遊區內的建築物,一般“宜小不宜大,宜低不宜高,宜疏不宜密,宜隱不宜顯,宜土不宜洋”。

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重點景觀區內修建索道、纜車、滑道等有可能損害景觀和環境的人工設施,要反覆論證,權衡利弊,慎之又慎。

在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文物保護他、歷史文化名城、民族文化保護區、傳統村落、歷史文化街區的核心區、敏感區或精華區段,實行“區內遊、區外住”。在環境與資源易遭損耗的核心旅遊線路、區段,必須控制遊客流量,採取定線、定時、定量遊。

對自然生態環境敏感、脆弱地段實行分區輪流休遊,以休養生息、保育生態。

對各類旅遊目的地測定社會環境容量(或承載量)、生態環境容量和接待設施容量,確定最大容量與最佳容量的界限,力求使旅遊活動對資源與環境的耗損最小化,保證旅遊質量與環境質量同步提升。

綠色產品

以海內外各類遊客,主要是各羣體城鎮居民的心理、生理、理念和審美的需求爲導向,以本地的特色生態資源爲基礎,尋求供需之間的最佳對接點,推出適銷對路的生態旅遊產品。

大力開發森林旅遊、觀鳥旅遊、農業觀光、草原旅遊、海洋旅遊、江湖旅遊、滑雪、漂流、登山、攀巖、探險、沙漠旅遊,興建植物園、動物園、海洋公園、自然保護區、地質公園等自然旅遊產品、綠色旅遊產品和生態旅遊產品,引導旅遊者廣泛地、暢通地走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體驗大自然,同時瞭解大自然、保護大自然。

綠色經營

各類旅遊企業,尤其是飯店、餐館等,推廣節水、節電技術、減少廢棄物、設置無煙客房、餐廳和會議室,實行綠色經營。

各類旅遊地實行綠色裝修,不使用污染性塗料、器材、傢俱,少用塑料餐具、提袋。儘量使用自然能源、生態能源(沼氣)清潔能源、無氟製冷。爲  遊客提供生態食品、綠色食品、無污染、無公害食品。

開發綠色旅遊商品,不生產、不出售用保護動物、植物製造的旅遊食品、用品、紀念品。

開展健康、向上、富有特色的地方的、民族的、鄉土的文化、娛樂、體育、競技活動。

發展綠色交通,提倡無污染交通工具,如電瓶車(船)、畜力車、人力車(船),控制汽車、遊艇尾氣排放。修建環保停車場、綠色停車場,使用無污染生態材料,如石板、卵石、沙子等鋪設自然景區的道路。

提倡清潔廁所、節水廁所,設置環保廁所,推廣生態、沼氣廁所。

在旅遊企業中,廣泛推廣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實現環境管理與國際標準接軌。

綠色消費

大力倡導文明旅遊、環保旅遊、理性旅遊、知性之旅、負責任旅遊、低影響旅遊、艱苦旅遊、自助旅遊、揹包旅遊、陡步旅遊,提倡遊客在旅遊全過程中講究衛生、回收垃圾、保護動植物,不購、不吃、不傷保護動植物,尊重旅遊目的地的民風民俗與宗教信仰,做一個文明旅遊者。

綠色宣傳

廣泛、持久地開展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宣傳、教育活動,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科普工作,提高旅遊管理者、經營者、旅遊者和旅遊目的地居民的環境意識、生態意識和綠色旅遊意識。

各類旅遊目的地,主要是自然生態旅遊地和文化旅遊地建立遊客宣傳教育中心,建成向旅遊者宣傳普及文化科學知識的課堂。

精心編寫富有知識性、科學性、通俗性和趣味性的導遊詞,讓遊客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教育和啓迪。

在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歷史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街區、名人故居、著名歷史發生地等,設置科學的說明碑(牌)。

通過書籍、報刊、電臺、電視、網站等宣傳、信息媒體,廣泛、深入宣傳環保知識,提高全民環保意識。

以旅遊爲重要或支柱產業的地區和著名旅遊城市,把旅遊知識、環保知識列爲中小學教學的內容,增強全民的旅遊意識和生態環保意識。

綠色培訓

對旅遊開發設計人員、管理人員、經營人員、服務人員、後勤人員、導遊領隊,普遍進行生態教育、綠色培訓,使他們既有旅遊專業知識和技能,又有生態和環保的專門知識。

要培訓管理者,首先是培訓主管與分管旅遊的各級幹部。

決不能讓“生態盲”去主管旅遊、開發旅遊、經營旅遊。

旅遊院校和培訓機構應把旅遊環境與生態保護列爲必修課。

綠色管理

制訂符合旅遊可持續發展要求的綠色旅遊產品質量標準、綠色旅遊服務標準與綠色旅遊管理標準,如綠色飯店標準、綠色餐館標準等,使綠色旅遊開發、經營、消費和管理制度化、標準化、規範化。

加強各級環境保護機構建設,健全全省環境監測網絡,各旅遊區(點)應有專職或兼職人員負責旅遊資源及環境保護工作。

旅遊主管部門對定爲綠色企業、綠色景區給於表彰、獎勵和優惠。

運用市場機制和經濟手段,通過稅收(如旅遊資源稅)、環境補償(環境保護費)、罰款、賠款等經濟方式,影響旅遊經營者、旅遊者的行爲,從而達到旅遊資源與環境保護的目的。

正確處理遊客數量與旅遊質量的關係、遊客人次與人均消費的關係、旅遊收入最大化與旅遊資源耗費最小化、短期增長與持久發展的關係,旅遊經濟發展的粗放式與集約式、外延式與內涵式、數量型與質量型、速度型與效益型的關係,探尋旅遊可持續的新方式。

科技支撐

在旅遊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中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成果,採用物理手段、化學手段、生物手段、工程手段、計算機手段等,促進旅遊資源與環境保護;加強旅遊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性和應用性研究,推廣環境保護的先進技術,加大旅遊業可持續發展中的科技投入。

國際合作

在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教育培訓、規劃、項和融資等方面,開展多種形式、多種領域、多種層次的國際交流與合作。與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計劃開發署、全球環境基金、世界保護組織、國際自然保護同盟、世界遣產委員會、世界自然基金會、世界保護聯盟國家公園與保護區委員會、東亞自然保護研究、監測與培訓中心等國際自然和文化保護組織廣泛建立聯繫,加強合作,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國際合作機制,並借鑑國際經驗建立我國綠色旅遊體系。  在旅遊企業中,推廣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實現環境管理與國際標準接軌。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從歷史的長河來看,中國旅遊業只是剛剛起步,以後的道路長得很。建立旅遊綠色體系,走可持續發展之路,這個課題還沒有真正破題。筆者願以一孔之見,就教於海峽兩岸的旅遊學、環保界同仁。

本文鏈接:https://www.ddhhw.com/yanghuazhishi/zhiwu/163472.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朵朵花卉網 All right reserved.

文字美圖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內容由網友提供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