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朵朵花卉網 > 養花知識 > 植物知識 > 葫蘆花的文化背景
手機版

葫蘆花的文化背景

來源:朵朵花卉網 閲讀:1.34W 次
葫蘆花的文化背景
植物淵源
葫蘆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作物之一,中國考古在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發現了7000年前的葫蘆及種子,是目前世界上關於葫蘆的最早發現。葫蘆在中國古代有許多記載,同時關於其名稱也有多種叫法,“瓠”、“匏”、“壺”、“甘瓠”、“壺盧”、“蒲盧”均指葫蘆。“壺”、“盧”本為兩種盛酒盛飯的器皿,因葫蘆的形狀和用途都與之相似,所以人們便將“壺”、“盧”合成為一詞,作為這種植物的名稱。而“葫蘆”則是俗寫,並不符合原意。不過後來人們約定俗成地寫作“葫蘆”,一直延續。葫蘆可用作容器。估計它來源於非洲,在今天的墨西哥、祕魯和泰國均有數千年的被種植的葫蘆被發現。在埃及葫蘆被作為陪葬品。河姆渡文化遺址中發現的葫蘆子也有七千年的歷史了有些學者懷疑在甲骨文中就已經有指葫蘆的字了(卣)。中國最早將葫蘆稱為瓠、匏和壺。在《詩經》、《論語》中均有葫蘆被提到。一個例子是《詩經·豳風·七月》中的“七月食瓜,八月斷壺”。
據考古材料記載,亞洲的中國、泰國,南美洲的墨西哥、祕魯,非洲的埃及,都曾出土過石器時代的葫蘆化石。早在近一萬年前,在我們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已經生長着葫蘆植物。據浙江河姆渡原始社會遺址的考古發現,在7000多年前,我們的先人就已開始種植葫蘆,而用葫蘆作為盛水的用具則要早於陶器和青銅器。在以後的歲月裏,人們對葫蘆的認識越來越深刻,對它的利用也愈來愈廣泛,如用它製成樂器,作為養蟲的器具,甚至用模具套製出多種多樣的高級藝術品——葫蘆器。
“葫蘆”名稱眾説紛紜:一是因為葫蘆有很多品種,這是古人的一種分類方法。如陸佃《碑雅》認為:“長而唐上日瓠,短頸大腹曰匏”、“似匏而圓曰壺”。他的意思是瓠、匏、壺是三種葫蘆的名稱,其區別主要表現在外形上。瓠即用來當菜吃的瓠子,細而長,猶如絲瓜;匏即農家作水瓢用的瓢葫蘆;壺即扁圓葫蘆。但古人的分類並不統一,李時珍解釋匏、壺的含義,正好與陸佃相反,即匏是扁圓葫蘆,壺才是瓢葫蘆。崔豹在《古今注》中則認為瓠、匏、壺盧、瓢等都不是種與種的區別,而是種屬之別。他認為“瓠”是一切葫蘆的總稱,而匏、壺盧、瓢、懸瓠都是瓠,只是外形有差別罷了。二是古人認為葫蘆的性質和用途是不同的,所以名稱也就有所不同。有人認為就其質來説,葫蘆有甘、苦之分,甘者曰“瓠”,又曰“甘瓠”;苦者曰“匏”,又曰“苦匏”《毛詩陸疏廣要》。至於“茶酒瓠”、“藥壺盧”,皆因用途而名之《本草綱目》。三是由於古人用字同音假造成的。葫蘆不但有悠久的栽培歷史,而且廣泛分佈於世界各地。從《詩經》記載的時代來計算,中國栽培葫蘆也已經有了2000多年的歷史。《詩經》之後,記載葫蘆的文獻就更多了。據清代《古今圖書集成》統計,提到葫蘆的古書有近百部(篇)。在這些書裏,有的寫葫蘆的種植方法,有的寫葫蘆的食用、藥用及日常器用的價值,有的是歌詠葫蘆的詩文,還有大批有關葫蘆的神話傳説故事。

文化
葫蘆者,福祿也。
葫蘆栽培七千載有餘,工藝葫蘆自唐始,成於宋,興於明清。因乾隆紀曉嵐等聖賢名家追寵而得以廣佈民間。
葫蘆形體優美,色黃如金,寓意吉祥,賞玩者甚眾,為大儒名家推崇,愛之彌厚,經多年把玩摩挲,日久天長,葫蘆通體掛磁包漿,紫潤光潔,價值千金。
社會推進,文明式微,傳統葫蘆日漸消弭,瀕危的範制,打結、火繪、雕刻等工藝得以挖掘保存,傾心制一、二精品,自賞、饋友,美不勝收。樂莫大焉。
每一種藝術都有自己獨特的藝術特點,葫蘆也不例外,它是藝術品也是很好的遠古文化傳承的載體,是一門“易學”但卻“難精的民間技藝,其作品大多出於民間藝人之手,由於他(她)們以歷史題材為基礎,全憑純樸的感情與直覺的印象去創作,因此形成葫蘆藝術渾厚、單純、簡潔、明快的。
1.葫蘆藝術的天然性。
2.葫蘆藝術的觀賞性。
3.葫蘆藝術的技巧性。
4.葫蘆藝術的獨特性。
5.葫蘆藝術的趣味性。
6.葫蘆藝術的通俗性。
德州撲克,5張牌大小排序,其中三個相同的帶一個對,叫做豪斯,有叫做葫蘆。

釋名
《説文解字》“葫蘆”這個名稱,從《説文解字》中兩字互訓這點中可以看出。瓠字從瓜,説明古人把它看作瓜的一種;另外,孔子曾在《論語·陽貨》中提到“匏瓜”,也是很好的説明。後來這些名稱在流傳中,逐漸出現壺盧這個雙音的名稱。這個名稱大約出現在三國時期,《世説新語》中記載了當時的學者提到東吳有“長柄壺盧”。
《詩經》現代植物學把各種“葫蘆”都歸屬於葫蘆科。而在中國古代葫蘆有眾多稱呼,最早是出現在甲骨文當中。在河南安陽出土的甲骨文中有這種類型的文字,古文字學者指出,這是“壺字”,有專家指出它也是“葫蘆”,除甲骨文這個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名稱外,葫蘆在中國古籍中最早稱瓠、匏和壺,這三個字都可以在《詩經》中找到,《邶風》雲:“匏有苦葉,濟有涉深”;《衞風》雲:“齒如瓠犀”;《幽風》雲:“七月食瓜,八月斷壺”;《小雅》雲:“南有木,甘瓠累之”。其中的“匏”、“瓠”、“壺”、“甘瓠”均指葫蘆。前二字在古代大約是相通的。
《世説新語》《世説新語》中記載了當時的學者提到東吳有“長柄壺盧”。大約在南北朝的時候,在江南還出現一個發音與壺盧相近的名字,那就是“瓠樓”(音婁)。“瓠樓”的出現,進一步證實我們的推測。胡蘆和葫蘆這兩個名稱顯然是從這裏衍生而來。到了唐朝,“葫蘆”這一名稱開始流行起來。宋代以後,由於葫蘆品種繁衍,名稱也變得更多了。
《本草綱目》的敍述關於“葫蘆”的稱謂,在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裏出現了七種名稱:懸瓠、蒲盧、茶酒瓠、藥壺盧、約腹壺、長瓠、苦壺盧。之所以出現眾多名稱,主要因為古人把葫蘆按其性質和用途與形狀大小的不同而分類或由古人用字同音假借造成的。

影視
《葫蘆兄弟》、《葫蘆小金剛》:葫蘆兄弟化作七色山峯,鎖住了蛇蠍二妖,青蛇精為了替姐夫報仇,屢施毒計欲害葫蘆兄弟,七兄弟闖過了重重險關,消滅了黑風怪,燒死了蜘蛛精,並直搗青蛇洞。

傳説
(1)中國至少有20多個民族拜匏,他們崇拜葫蘆,並有葫蘆神話相伴隨。聞一多在《伏羲考》中,列出了與葫蘆相關的神話49種;據統計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就發現葫蘆神話119則。上古神話中作為人類始祖的伏羲、女媧,皆看作是葫蘆的化身。上古神話中還有“開天闢地”的始祖盤古,“‘盤’與‘奭瓠’之‘奭’古通用,‘古’與‘瓠’音近,‘盤古’即為‘奭瓠’,而‘奭瓠’就是葫蘆。”
彝族民間長詩《梅葛》説,漢、傣、彝、僳僳、藏、白、回等民族,都是從一個葫蘆裏出來的親兄弟;拉祜族長詩《牡帕密帕》中説:第一代人扎笛和娜笛是天神厄莎用葫蘆孕育出來的,拉祜、佤、哈尼、彝、傣等九個民族是扎笛和娜笛所生的九對孩子。佤族《司崗裏》也有類似的傳説。《牡帕密帕》中又説扎笛和娜笛長大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扎笛砍來最好的泡竹(不是爆竹),找來最好的葫蘆,找到蜂蠟和樹槽,做出了第一隻葫蘆笙。”“娜笛砍來最好的金竹做響篾(口弦)。彈起響篾像夜鶯歌唱,吹起葫蘆笙象布穀鳥歡唱”,“厄莎給響篾放上相思藥,厄莎給葫蘆笙放上相思藥;扎笛吹葫蘆笙就想到妹妹,娜笛彈起響篾就想起哥哥。”還説,葫蘆笙的五根音管是五兄弟,有一年天大旱,五人每人拿一根竹管去找天神降雨,可是天神睡着了,怎麼推喊也叫不醒,五人吹響了竹管,天神聽到這美妙的樂聲才醒過來。有一次五兄弟去深山,老父親盼兒歸來,就採集了五根竹管捆紮在一起,吹響後五兄弟聽到,知道是老父親在召喚,立即回到了父母身邊。
葫蘆還是有的少數民族崇拜的圖騰。在傈僳族口頭世代相傳的《創世紀》中有這樣一個故事:遠古時候,天地相連,混混沌沌。人們都要彎着腰走路、要不然,頭就會碰着天。有一個人罵道:該死的老天,你不能高一點嗎?”這咒罵觸怒了老天,突然天降傾盆大雨、九天九夜不停,世間一片汪洋。有對兄妹倆人躲藏在一個大葫蘆裏,隨着洪水漂流。洪水退落後,葫蘆擱淺在泥灘上,兄妹倆人從葫蘆裏走出來,發覺天地分開了。天是那麼高,地也不是那麼混濁,出現高山、平原、河流、森林,但世上的人都被淹死了。世上只剩兄妹二人,如何生活和繁衍?哥哥説,世上人都死光了,只剩我們兄妹二人,為了不使人類絕種,我們結婚,才能繁殖後代。妹妹説,不行不行、我們都是一母所生,結婚是違反天道的。哥哥説,世上只剩我倆人,若不結婚。人類將會絕種。妹妹説,若老天同意我們才能結婚,如果你的箭射穿我的骨針孔,表示老天同意、我們就結婚。哥哥拉起彎弓、一箭射穿骨針孔。哥哥高興地説,老天同意我們結婚了。妹妹又説,還是不行,並指着一付磨盤説,我拿磨心,你拿磨軸,我們把它滾下山,如果磨心和磨軸合在一起,我們方可結婚;如果磨盤分開,我們就不能結婚。倆人把磨盤滾下山,磨心和磨軸果然合攏在一起。於是兄妹結為夫妻
兄妹結婚後,生了五個孩子。生第一個孩子時,父親把白布裹在孩子身上,對孩子説,你是漢族;生第二個孩子時,父親把弩箭放在孩子身旁,對孩子説,你是傈僳族;生第三個孩子時,父親把黑布裹在孩子身上,對孩子説、你是彝族;生第四個孩子時、父親把木棍插在孩子身旁,對孩子説,你是獨龍族;生第五個孩子時,父親把簸箕蓋在孩子身上。對孩子説。你是怒族。中華各民族都是同胞弟兄。

(2)上古洪荒年代,人煙稀少,可偏偏有幾個冤孽對上天不敬,惹得玉皇大怒,興心罰世,下令雷公雨師湮滅人類。
雷神很是着急。他掛牽自己的骨肉啊,恐怕伏羲和女媧難逃劫難,便給了伏羲一顆神奇的葫蘆種,讓他種在泗水空桑之地,並教給伏羲一套逃避洪水的辦法。伏羲按照雷神的吩咐,立即把葫蘆籽種在了泗水空桑之地。説也神,這葫蘆種一入地,一個時辰紮根,兩個時辰發芽,三個時辰生枝,四個時辰開花,五個時辰結葫蘆,六個時辰就長大啦。長的有多大?長得比谷囤還要粗,還要大。七個時辰掐不動,八個時辰就成熟啦。到了第九個時辰,伏羲和女媧在葫蘆上開了個蓋,把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全都放進葫蘆裏,還帶了兩隻雞蛋,兩顆白果。伏羲對人們説:“趕快逃命吧,洪水就要來啦!”可是,誰也不相信他的話。伏羲就拉着女媧進了神葫蘆,蓋上了葫蘆蓋。
待了不到半個時辰,就聽得雷聲滾滾,狂風咆哮,暴雨傾盆,一直下了九天九夜。雨下得多大,他倆也不知道。他們躲在葫蘆裏,隨水飄蕩,餓了吃,渴了喝,困了睡,囚了九天九夜,後來,雷不響了,風不颳了,雨也住了,伏羲打開葫蘆蓋一看,哎呀!四面八方一片汪洋,到處都是水,望呀望不到邊。世上一個喘氣的生物都沒有了,只有他兄妹倆,躲在葫蘆裏,才逃過了這一劫。
後來,伏羲、女媧把兩隻雞蛋暖啊暖,孵出了一對雞;把兩顆白果種在地上,從此,世上才有了雞和白果樹。
意象變遷:葫蘆不但在古代人民的物質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而且與文學、藝術、宗教、民俗、神話傳説乃至政治等關係也十分密切,圍繞葫蘆所形成的種種意識形態,無疑是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幾千年的燦爛文化博大精深,葫蘆文化經歷數千年的歷史積澱,以其獨特的歷史淵源,深厚的文化內涵以及廣泛的羣眾基礎,在現代文化中仍佔有重要的地位。
葫蘆神話大多有這樣一些內容:葫蘆是誕生始祖的母體;是先祖靈魂的歸宿地;葫蘆籽是萬物的種子;葫蘆笙聲是祖先的聲音。

文玩
文玩顧名思義就是在手中把玩,文玩葫蘆即適合在手中把玩的葫蘆。文玩葫蘆越小越好,8釐米以下稱為手捻葫蘆,玩的就是小巧玲瓏。一般手捻葫蘆高度在4-6釐米,精品手捻葫蘆為3-5釐米。文玩葫蘆的好處頗多。手捻葫蘆是手把件的一種,可以活動手指和手掌上的神經、肌肉,起到按摩穴位、健身養生的功效。手捻葫蘆為植物的果實,其自然造型之美吸引着很多朋友。
文玩葫蘆另一個吸引人的地方是它背後的寓意。隨着時間的推移,手裏的葫蘆會變得潤滑、光亮。手捻葫蘆的古典美,讓人賞心悦目,愛不釋手。手裏託着一枚天然藝術品般的文玩葫蘆,會讓很多人眼饞,那是時間和心情的保養結晶。養生則養心,心情好自然身體好。手捻葫蘆則是一個最好的載體。

民俗
端午節
端午節習俗,民間門上插桃枝掛葫蘆。現代氣功測試證明,葫蘆有隔絕氣場功能。民語有“不知葫蘆裏賣的什麼藥”,意即難以穿透葫蘆測視內中物品。從風水場氣分析,乃葫蘆的曲線外形狀含“S”形的太極陰陽分界線的神奇功能。因此常在風水化煞中應用。據神話傳説,八仙之中的呂洞賓化作賣油郎到一山村中賣油,油價標明後任人根據所打油的多少而自付油款。於是有好多人都是油多取而錢則少付。有一少年也學着別人的樣子,也是多取了油而少付了錢。這位少年歸家後將大家買油及自身買油情況向母親如實介紹,母親對兒子進行了嚴肅批評,並責令兒子立即把多打的油退回,並前去對賣油郎賠禮。呂洞賓深感其誠實,於是告訴這位少年,五月初一將有大禍降到人間,在門口掛一個葫蘆則可太平無事,躲過災難。這位心地善良的母親急忙把這一消息轉告鄰友,凡是聽到消息的家家户户都紛紛在門楣處掛起了葫蘆。果然未過數日,一場特大山洪捲走了沒有掛葫蘆的人家,而掛葫蘆人家則是安然無恙。從此留下了端午節前幾天掛葫蘆的習俗。也有民間傳俗,説的是在某一年的五月初一,藥王爺下凡,見到人間毒蟲橫行,瘟病四起,他就把自己裝神藥的葫蘆掛在一家門口,滅蟲降瘟,普救眾生,留下了這一習俗。

民俗

古代夫妻結婚入洞房飲“合巹”酒,巹即葫蘆,其意為夫妻百年後靈魂可合體,因此古人視葫蘆為求吉護身、避邪祛祟的吉祥物。葫蘆與仙道的關係非常密切。《列仙傳》上的鐵枴先生、尹喜、安期生、費長房這些傳説中的神話人物,總是與葫蘆為伍的,以致後來葫蘆成為成仙得道的標誌之一。由於“葫蘆”與“福祿”音同,它又是富貴的象徵,代表長壽吉祥,民間以彩葫蘆作佩飾,就是基於這種觀念。另外因葫蘆藤蔓綿延,結子繁盛,它又被視為祈求子孫萬代的吉祥物,諺語:“厝內一粒瓠,家風才會富”,意思是説,在家裏擺放一個葫蘆,才會發財、富有。


相關文章
浮生拾慧——葫蘆(黃廷法 文)
馬致遠之《夜行船·秋思》中説:“莫笑巢鳩計拙,葫蘆提一向裝呆。”
關漢卿之《竇娥冤》中竇娥也唱道:“念竇娥葫蘆提當罪愆,念竇娥身首不完全,念竇娥從前已往幹家緣。”
葫蘆提一詞,是元明清時期頗為流行的方言俗語,有“糊里糊塗”之意。
故清時曹雪芹先生把糊里糊塗判案的賈雨村稱為葫蘆僧,其所判之案也叫作葫蘆案。
本文鏈接:https://www.ddhhw.com/zh-hk/yanghuazhishi/zhiwu/172859.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朵朵花卉網 All right reserved.

文字美圖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內容由網友提供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