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朵朵花卉網 > 養花知識 > 植物知識 > 無毛豬籠草的文化背景
手機版

無毛豬籠草的文化背景

來源:朵朵花卉網 閱讀:9.71K 次
無毛豬籠草的文化背景
命名時間:1984
命名人:bull & leton

植物學史
無毛豬籠草的植物學史和艾瑪豬籠草(N. eymae)和鉤脣豬籠草(N. hamata)一樣,關於其的兩份正式描述幾乎是同時發表的。第一份描述是由倉田重夫(Shigeo Kurata)於1984年2月6日發表在《食蟲植物學會雜誌(Journal of Insectivorous Plant Society)》上,他將其命名爲“N. rubromaculata”。[1] 第二份描述是由約翰·R·特恩布爾(John R. Turnbull)和安妮·T·米德爾頓(Anne T. Middleton)於1984年2月10日發表在《分類生物學、植物社會學、植物生態學雜誌(Reinwardtia)》上,他們將其命名爲“N. glabratus”。雖然倉田最先發表,但他使用的名稱與1891年培育出的一種園藝種(N. × rubromaculata)重名,因此這個名稱爲無效名(nomen illegitimum)。修改種加詞後的名稱“Nepenthes glabrata”成爲了該物種的正式名稱。
無毛豬籠草的編號爲“bull & leton 83113a”的模式標本於1983年8月31日由“Tri Tunggal Eboni”公司在中蘇拉威西省(Central Sulawesi)海拔1666 m的地區特許採集。在特恩布爾和米德爾頓關於這個種的描述中寫道,該標本存放於茂物植物園標本館(Herbarium Bogoriense;BO)中,但馬修·傑布(Matthew Jebb)和馬丁·奇克(Martin Cheek)在1995年和1996年都無法找到該標本。他們寫道:“可能永遠也不能被分類了。”
倉田命名的“N. rubromaculata ta”,其編號爲“Atsumi & Komatsu 149a”的模式標本於1983年11月9日採集於中蘇拉威西省馬萊(Malei)至卡角加(Kajoga)之間的區域內。模式標本存放地並沒有說明,但很可能存放於日本牙科學院(Nippon Dental College;NDC)標本館。
在這些描述發表後不久,他們就將其引種栽培。玩家將其分爲兩個變型:“帕洛阿爾託(Palo Alto)”,其捕蟲籠更小巧,葉片較窄在強光環境下會轉變爲紫色。“福里斯特維爾(Forestville)”,其捕蟲籠較大,尤其是上位籠。
本文鏈接:https://www.ddhhw.com/yanghuazhishi/zhiwu/183141.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朵朵花卉網 All right reserved.

文字美圖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內容由網友提供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