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朵朵花卉網 > 養花知識 > 植物知識 > 龍眼樹Euphoria longan (Lour.) Steud..
手機版

龍眼樹Euphoria longan (Lour.) Steud..

來源:朵朵花卉網 閱讀:8.05K 次
龍眼樹Euphoria longan (Lour.) Steud..

漸危種,野生龍眼爲海南西南部低丘陵季雨林中常見的樹種之一。隨着森林的破壞,大樹多被砍伐,現存植株多是萌生幼樹復壯而成的林木,分佈區日益縮小,自然資源明顯減少。

龍眼樹的介紹漸危種,野生龍眼爲海南西南部低丘陵季雨林中常見的樹種之一。隨着森林的破壞,大樹多被砍伐,現存植株多是萌生幼樹復壯而成的林木,分佈區日益縮小,自然資源明顯減少。龍眼樹的形態特徵常綠喬木,高達20餘米,胸徑1米,板狀根較明顯;樹皮黃褐色,粗糙,薄片狀脫落。偶數羽狀複葉,互生,長15-30釐米;小葉薄革質,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6一15釐米,寬2.5一5.0釐米,先端急尖或稍鈍。圓錐花序頂生和腋生,長12一15釐米,花雜性,簇生,黃白色;花粵5裂;花瓣5;雄蕊8,着生花盤內側;子房無柄,2一3室,密被長柔毛,有小瘤體,柱頭2一3裂。果核果狀,球形,果皮干時脆殼質,不開裂;種子球形,褐黑色,有光澤,爲肉質假種皮所包圍。
特性 野生龍眼是海南西南部低山丘陵臺地半常綠季雨林常見的樹種。分佈區年平均溫24--26℃,年降水量900--1700毫米。喜乾熱生境,在全年生長髮育過程中,冬春(11~4月)要求18~25℃的氣溫和適當的乾旱,夏秋間(5~11月)生長期需要26~29℃的高溫和充沛的雨量。
爲喜光樹種,幼苗不耐過度廕庇,壯齡樹更需充分陽光。天然更新良好,屬深根性樹種,能在乾旱、瘦瘠土壤上紮根生長。萌芽力強,採伐跡地或火燒跡地的樹樁,能迅速萌芽更新。自然生長較慢,83年生樹的高僅20.2米,胸徑27釐米。3~4月開花,7~8月果熟。
龍眼樹的生態習性喜光,幼苗不耐過度廕庇,壯齡樹更需充分陽光。天然更新良好,屬深根性樹種,能在乾旱、瘦瘠土壤上紮根生長。龍眼樹的分佈區域產福建東南近海約100公里以內海拔300米以下地區,廣東南部、海南島、雲南東南部、臺灣、廣西南部、貴州和四川均有栽培,尤以福建和兩廣栽培更爲普遍。龍眼樹的栽培技術7~8月果實成熟呈黃褐色時採摘。種子壽命短,剝去果殼後除去假種皮,用清水洗淨後即行播種。待苗高8~10釐米時,分牀栽植或移入營養袋內,用半年或1年生苗於春雨或秋雨天造林。林地選海拔500米以下低山丘陵臺地。栽培品種須採用嫁接繁殖法。龍眼樹的作用用途保護價值
在龍眼育種上,野生龍眼是很有價值的種質資源。木材結構細緻,堅重,極耐腐、不受蟲蛀,爲工業強材,適作車、船、橋樑、水工、傢俱等用材。果實可食。
保護措施:建議將未遭破壞和分佈較多的半常綠季雨林劃爲野生龍眼自然保護區,同時在附近國營林場建立種子園,爲栽培育種提供種質資源。
栽培要點:7~8月果實成熟呈黃褐色時進行採摘。種子壽命短,剝去果殼後除去假皮,用清水洗淨後即行播種。待苗8--10釐米高時,分牀栽植或移入預先準備好的營養袋內,用半年或1年生苗於春雨或秋雨天進行栽培。

觀賞價值
龍眼爲中國南方水果,多產於兩廣地區。與荔枝、香蕉、菠蘿同爲華南四大珍果。其樹高一二丈,葉長而略小,開白花,成實於初秋。其實累累而墜,外形圓滾,如彈丸卻略小於荔枝,皮青褐色。去皮則晶瑩剔透偏漿白,隱約可見內裏紅黑色果核,極似龍的眼珠,故以“龍眼”名之。泉州是全國龍眼主要產區之一,自古盛產龍眼。泉州人通稱桂圓鮮果爲龍眼,龍眼焙乾後爲桂圓。商戶常把兩者統稱爲“桂圓”。

經濟價值
幹龍眼即桂圓(桂元、元肉)。和荔枝性屬溼熱不同,龍眼能夠入藥,有壯陽益氣、補益心脾、養血安神、潤膚美容等多種功效,可治療貧血、心悸、失眠、健忘、神經衰弱及病後、產後身體虛弱等症。
龍眼樹的文化背景龍眼原產我國南方,栽培歷史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漢代。北魏(386—534年)·賈思勰《齊民要術》雲:“龍眼一名益智,一名比目。”因其成熟於桂樹飄香時節,俗稱桂元。古時列爲重要貢品。魏文帝(535—551年)曾詔羣臣:“南方果之珍異者,有龍眼、荔枝,令歲貢焉。”
泉州地處東南沿海,氣候適宜、雨量充沛,自古以來人文繁盛。優越的自然條件、 悠久的人文開發歷史,促進了龍眼在泉州的栽培。
宋代,龍眼已在泉州普遍種植。
北宋·泉州府同安縣人蘇頌《圖經本草》(1061年)載:“龍眼生南海山谷中,今閩、廣、 蜀道出荔枝之處皆有之。
南宋,泉州郡守王十朋讚頌龍眼:“絕品輕紅掃地無,紛紛萬木以龍呼,實如益智本非藥, 味比荔枝真是奴。”
明·黃仲昭《八閩通志》記述:“龍眼樹似荔支,而葉微小, 皮黃褐色。荔支才過,龍眼即熟,故南人曰爲荔支奴。泉州府諸縣皆有,郡中(今鯉城區、豐澤區)尤盛。 ”
明·泉州人何喬遠《閩書》記述泉州一帶“園有荔枝,龍眼之利,焙而幹之行天下。”
泉州龍眼用嫁接技術繁殖方法的歷史已很久遠。明·徐勃《荔枝譜》(1597年)和鄧道協《荔枝譜》(1628年)都有關於龍眼用嫁接繁殖的記載。清初·周亮工《閩小記》(1666—1668年)和郭柏蒼《閩產錄異》都記載用嵌接法換種,沿用至今。舊法用掛鉢填土。 泉州龍眼品種很多,風味不一。著名品種有普明庵本、紅孩兒本等50多種。最受讚譽的首推“東璧”龍眼,1993年榮獲中國農業博覽會金獎。
“東璧”龍眼原產自泉州市區開元寺內東塔旁的原東璧寺一隅,因而得名。其母本是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開元寺僧人種植的,歷300多年至抗日戰爭期間才枯死。泉州承天寺內有一株已200多年的古龍眼樹,是現存的“東璧”龍眼中樹齡最長的。而今“東璧”龍眼,在泉州及本省其他龍眼產區均有廣泛繁殖。傳說早年仙遊有個僧人從泉州開元寺取去“東璧”龍眼苗,在仙遊境內栽植,現已繁衍2萬株成年樹,取名“泉州本”,但其品質遜於原產的“東璧”龍眼。
“東璧”龍眼品質優良。其果皮有淡黃色的虎斑紋,泉人稱爲“花殼”,是外觀有別於其它龍眼品種的最顯著區別。“東璧”龍眼又稱“糖瓜蜜”,果肉呈淡白色,透明如凝脂,厚而嫩脆,甘甜清香,具有“放在紙上不沾溼,撣落地下不沾沙”的特點,堪稱果中珍品。
另有“福眼”,原稱“虎眼”。《泉州府志》有“大者名虎眼”的記載。泉語“虎”、“福”的音近,以“福眼”代替“虎眼”,取其吉祥美好之意。福眼是泉州的主栽品種,有800年以上的栽培歷史,曾榮獲國際巴黎旅遊美食金質獎和中國農業博覽會優質獎。 近年全省各龍眼產區均有大量種植,是我省栽培面積最大的品種。據說臺灣種植的大型龍眼,當地同胞也稱“福眼”。
本文鏈接:https://www.ddhhw.com/yanghuazhishi/zhiwu/170553.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朵朵花卉網 All right reserved.

文字美圖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內容由網友提供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