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朵朵花卉網 > 養花知識 > 植物知識 > 城市的吶喊:少一點硬化,多一點綠色
手機版

城市的吶喊:少一點硬化,多一點綠色

來源:朵朵花卉網 閱讀:2.82W 次

熱射病,城市病

城市的吶喊:少一點硬化,多一點綠色
一夏的持續高溫,數條被“熱射病”奪走的生命,讓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不得不重新審視,中學教科書上就科普過的“城市熱島效應”——這個曾被視爲理所當然的現象,正在變得越來越不可忍受,又不得不繼續忍受。

一個人體內熱量過度積蓄,會引起神經器官受損,甚至危及生命;而一座城市如果熱量過度積蓄,則會直接“反射”於人們的生活。

如果不希望我們的城市患上“熱射病”,那就需要從內而外,爲城市“免疫”。

綠影稀疏,無處遮陰的窘境

從北大到西二旗

走出地鐵四號線的北大東門站,地鐵中浸染的涼意被驟然剝離,無論向南還是向北,暴露在烈日下的人行道都叫人望而生畏。

撐傘遮陽不再是愛美女孩們的“專利”,三十出頭、身材微胖的高先生手舉一把淺紫色印花陽傘,急匆匆往地鐵站裏趕:“這傘是我女朋友的,我一男的怕什麼曬黑啊?這路上曬得太難受了,沒處躲,沒處藏,不打個傘怎麼辦?”

另一個撐傘而來的男士,則回頭指了指北邊人行道上的停車場:“你去那兒走一下,不光太陽曬,車都停在人行道邊兒,窗戶、後視鏡隨時閃‘瞎’你。我都快習慣出門帶傘了。”

一旁自行車道上騎行的人們也同樣窘迫,中關村北大街上,幼細的銀杏樹勉力投下幾條稀疏單薄、於事無補的淡影。

城市的吶喊:少一點硬化,多一點綠色 第2張
這,只是城中衆多地鐵站、人行道、自行車道的尋常一例。在這個酷夏,許多“綠色”出行的人們卻都很難享受到“綠色”的眷顧。

“暴曬,真的是暴曬!比擠在地鐵裏還難受!”每天穿城通勤的徐先生心有餘悸地說。他上班的公司離城鐵十三號線西二旗站的南出口,大約需要步行五分鐘,途中並非沒有行道樹,只不過,這裏和北大東門站一樣,只有一棵棵細瘦的銀杏。於是,這短短五分鐘成了他每個通勤日最受煎熬的五分鐘。爲了避免同樣的窘境,非“高峯”時段出門,只要不限行,小徐都會選擇開車:“地鐵裏是涼快,但好多地鐵站出來都這樣。”

解讀:少一點硬化,多一點綠色

石楠(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祕書長):持續高溫,起根本作用的是大氣候的變化,而不是城市能決定的。

不過,由於“城市熱島”現象的存在,在大的氣候環境下,城市就更顯得熱了。一般來講,城市熱島會比周邊地區高兩三攝氏度,甚至五攝氏度,這種情況全世界都一樣。

城市熱島的形成是各種原因綜合造成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城市的“下墊面”,就是地面不同:城市以外的地區是土地、植物、水面,而城市主要是混凝土、瀝青,這種人工環境本身對熱量的儲蓄和輻射都比較快。土壤有慢慢蓄熱、慢慢釋放的過程,而城市地面很快就會把熱量反射出來,周邊都是空調、房屋、街道,大量的熱就會反射到人體上,人們的體感會比較強烈。

除了微觀的體感外,城市本身也是一個熱源,有大量的工廠、汽車、空調等各種各樣的熱源,這也會加劇城市本身的“熱島效應”。

從城市規劃的角度,有一些具體措施可改善微氣候條件,爲城市“降溫”。

城市的吶喊:少一點硬化,多一點綠色 第3張
比如可以通過減少城市“下墊面”硬化,來給城市“降溫”:鋪地儘量不要全部用混凝土、瀝青,多一些生態化的做法,比如草坪、綠地;哪怕是停車場,也不要全做成硬化的,可以有一些草坪在裏面。這都是局部的重要改善,減少這種硬化,能夠降低整個城市的熱島效應。

比如留下更多通風的廊道,除了綠化隔離帶,多預留一些“綠楔”(指從城市外圍由寬逐漸變窄揳入城市的大型綠地,是城市的“呼吸空間”)。在城市的主導風向上留下一個“綠楔”,隨着日夜的通風,就會降低城市溫度。

因爲城市除了熱島效應之外,還有一個日夜之間的空氣環流。城市熱島本身溫度高,晚上降下來,空氣會朝一個相反的方向流動,產生一些大氣熱量的交換;但在實際運用中,開發壓力大了,這些“綠楔”可能就被蠶食掉了。

幕牆“威武”,金光刺眼的恐怖

從方莊到大屯路

這個夏天,住在方莊食街附近的楊悅每天出門都要留神繞開小區臨街的一條通道,原因是旁邊兩家飯店的空調室外機都安在那裏,一旦從那裏經過,撲面而來的熱浪瞬間就包裹住了行人全身,“跟被烘乾一樣,走慢一點兒就能‘熟’了”。

和空調室外機不期而遇,總讓人們有種突如其來的火上澆油之感,有人在微博上形容這種熱“能把人薰一跟頭”。而在楊悅上班的寫字樓,茶水間的窗戶正對着邊上的兩個空調室外機,“一走過去,呼呼的熱。你說北京這麼多空調可勁兒開,38攝氏度的氣溫,至少有1攝氏度半是室外機貢獻的吧?”

生活在城市裏的人們似乎陷入了一個怪圈:爲了抵禦炎熱,而把城市變得更加炎熱。

每天開車出行的王林麗雖然避開了炎熱,卻也避不開烈日的侵擾:“現在城裏玻璃幕牆的高樓太多了,這種天,你在東三環走一遍,經常‘咔’一道光就過來了,必須記着戴墨鏡。”

在她印象中,最“奇葩”的建築是位於大屯路的“金泉廣場”,逾百米的“元寶”形高大建築渾身覆蓋了一層金黃色的玻璃幕牆,陽光一照,格外的金光燦爛,“我去過那兒幾次,刺眼的恐怖。”

解讀:玻璃幕牆迎合城市建設的“炫”心態

城市的吶喊:少一點硬化,多一點綠色 第4張
石楠:回想一下,十年、二十年前,我們沒有這麼多空調,北京的街道也沒有這麼燥熱,而現在,你走到城市的任何一個角落,一轉身背後就是空調的室外機。你的房間裏是涼快了,但外面非常燥熱。

這樣一種生活環境,是靠人工來獲取相對舒服的室內溫度,付出的代價就是室外大量的能源消耗、熱排放、污染。 這可能是一個從全社會的角度都要重新思考的問題。

光靠人和機械只能解決室內溫度的降低,並不能解決整個城市的溫度降低,必須要有一個系統,要依靠大氣環流、自然水體、自然水面的效應。大家也需要思考一下,我們現在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模式,是不是在朝着生態、低碳的方向去做?

從城市規劃的角度來講,對建築物的形態實際上都是有控制的,在地區規劃裏對建築立面或者顏色都有相應的要求,包括玻璃幕牆。我可以肯定地說,玻璃幕牆不是最好的材料,也不是一個應該普遍推廣的材料。用的好可能效果不錯,但如果中心區或者整個街區都採用這種材料,肯定是不合適的,不僅是對熱的反射,還包括光污染的問題。

不過,雖然規劃的角度有一些控制,但業主方或者其他方面,往往會有自己的考慮。我們現在有些建設,很有點愛“炫”的感覺,玻璃幕牆比較能迎合這種“炫”的心理,包括在建築形體的設計上,出現一些怪異的形體,有時候也有“炫”技術的心態在作怪,這一點需要業主方、建設方多考慮一下。

重議:缺“肺”少“腎”,城市規劃病?

城市的吶喊:少一點硬化,多一點綠色 第5張
石楠:從城市佈局的角度來講,我們強調綠地、水面都有一個均衡的佈局,不要集中在一個角落,比如五分鐘以內能夠到一個小的街心花園等。

但是規劃的理念在實際中會受限制,比如某個地方原來有湖,把它留下來,這是一個基本的原則和做法;但那個地區如果沒有自然的山體、水體,我們就要預留、控制出一些土地來做綠化,這時就會面臨很大的壓力。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講,越往市中心,地價會越高,成本也會越高;要保留這些地,就意味着要犧牲很大的經濟利益,這就不是規劃部門能夠決定的,需要整個城市政府來做這種決策,這種決策要從整個城市的效益來考量。

在現在的城市建設中有一個很不好的情況,就是很多地方喜歡填湖,爲了多開發多蓋房子多賣錢,把自然的水面填掉。實際上,這些水體對城市溫度的調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類似的,還有“挖山”,山體推平了,綠化也推沒了,實際上這既是城市的“肺”,也可能是城市的“腎”,對調節整個城市系統的溫度、地下水,有很重要的作用。

城市的吶喊:少一點硬化,多一點綠色 第6張
城市本身是一個系統,爲了開發房子,把湖填掉了,爲了修路,推掉山體,把整個植被破壞了,那對不起,這個“腎”就沒了,城市本身可能就得了“熱射病”。這種對大自然毫無節制的掠奪式開發,帶來的生態破壞很大,反過來受害的是人們自己,所以有些城市規劃和建設的角度確實要反思一下。

另一方面,現在這個社會已經不是計劃經濟時期了,規劃的工作要加強、要嚴格管理;但另一方面,我們不能依賴政府部門,我的主張還是“人民城市人民建”,從我做起,從身邊的事情做起。我個人越來越覺得需要強化每個市民對他所在社區的責任,從改善社區、單位的環境做起是有可能的。

我們現在也提倡開展多種形式的綠化,比如單位大院裏面,做那麼多硬化地面幹什麼呢?多種點樹、種點草行嗎?也別把裏面的小水面填掉;再比如對於建築本身,可以通過屋頂綠化、垂直綠化,來增加綠化空間。每一個空間、每一片土地的使用者都可以共同來做這件事情,一起來爲降低熱島效應做一點工作,比政府單方面做好得多。

本文鏈接:https://www.ddhhw.com/yanghuazhishi/zhiwu/163317.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朵朵花卉網 All right reserved.

文字美圖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內容由網友提供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