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朵朵花卉網 > 溫馨花語 > 花與生活 > 菖蒲與艾蒿,忘不了的端午氣息
手機版

菖蒲與艾蒿,忘不了的端午氣息

來源:朵朵花卉網 閱讀:1.94W 次

菖蒲與艾蒿,忘不了的端午氣息


每近端午,市場上售賣幾種植物草藥的攤位就會多起來。我們的母親或者祖母們,常常會買來幾束,或者掛在門牆之上,或者放在大鍋裏熬成一大盆湯——這湯不是用來喝的,是用來洗澡的!童年時,每一年都會被強制享受這樣一次藥草沐身。按照傳統的說法,洗過藥浴的小朋友不容易生病,而且身上散發的氣味可以讓蛇蟲遠離,不長痱子。這些草藥中,主要以菖蒲和艾蒿爲最多。


菖蒲和艾蒿,悠長年月之前的某個端午,先祖就在採摘它們。今天,讓我們用格物致知的態度,再來認識一下這些植物。


菖蒲Acorus calamusLinn. 彼澤之陂,有蒲與荷。有美一人,傷如之何! ——《詩•國風•陳風•澤陂》

說到端午,當然得談屈原,小清新馬上會想到浪漫主義,不過在自然控的眼中,《離騷》幾乎就是一部先秦時代香草植物的小百科,那些蘭蕙白芷們涉及菊科、蘭科、脣形科、睡蓮科、錦葵科、芸香科、木蘭科、樟科、木犀科……我在高中讀到這些篇章的時候,語文老師在講臺上分析的這些意象含義完全沒聽進去,滿腦子都是關於植物的想象。還記得那句“荃不察餘之中情兮”嗎?其中的“荃”(quán),就是我們今天插在門上的菖蒲。


我們今天談論的菖蒲來自天南星科——這個名詞好熟悉啊,自然控前一篇文章中的巨魔芋也是天南星科的——菖蒲至今在江南也還是一種常見的水生溼地植物,常見有兩個種:一個生活在溼地淤泥中,可以直接稱爲菖蒲Acorus calamus;一個生長在溪流的石頭上,稱爲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前者有着高大劍形葉片,後者葉片矮小密集成叢,但二者都有匍匐蜿蜒的根莖。

菖蒲與艾蒿,忘不了的端午氣息 第2張

【葉片較爲高大挺拔的是菖蒲Acorus calamus,右圖是它的花序特寫。】


菖蒲與艾蒿,忘不了的端午氣息 第3張

【生於溪中石上的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葉片密集成叢,植株較爲矮小。】


揉碎一片菖蒲的葉子,就能聞到那種帶着檸檬味道的清香,而根莖的香味則更爲強烈。這些香味主要來自菖蒲中含有的細辛醚及少量丁香酚和黃樟油素。乾製的菖蒲根至今還被廣泛用作中藥,另外,它也可以作爲釀造一種苦艾酒時的添加物。菖蒲的精油則被用來製造香水。


同爲天南星科植物,和巨魔芋那有趣的“性生活”史不同的是,在亞洲和歐洲,絕大部分的菖蒲是三倍體植物,不能進行有性生殖。這使得我們很難看到菖蒲那天南星科特有的肉穗花序,即使偶然見到了,也是不孕不育的。舊大陸的菖蒲基本上是無性繁殖而來,幸運的是它同屬的在新大陸的姐妹,Acorus americanus,是二倍體能夠產生種子。種子的意義在於,即使出現了一種致命病毒使所有無性繁殖的菖蒲死亡,也依然會有種子能撐過這場災難,經歷自然選擇的考驗生存下來。


另有不少中文名中帶“菖蒲”的植物,例如鳶尾科鳶尾屬的黃菖蒲Iris pseudacorus以及唐菖屬植物Gladiolusspp. 。唐菖蒲原產於南非,又叫洋玉簪。它們被稱作菖蒲的時間要比Acorus短得多,名字來源於它們和菖蒲都有類似的葉片:基部鞘狀,兩側壓扁,嵌疊排列(其實這是鳶尾科大部分植物的共同特徵,倒不如說是菖蒲去鳶尾家偷師學藝了)。它們和菖蒲Acorus最大的不同在於它們有着嬌豔柔媚的花。黃菖蒲的種名pseudacorus更加暴露了這一點,pseud(假的)+acorus(菖蒲),這簡直是在賣萌嘛。 它的另一個名字是黃花鳶尾,更接近於本質。

菖蒲與艾蒿,忘不了的端午氣息 第4張

【鳶尾科的“菖蒲”們:左爲唐菖蒲Gladiolussp.,右爲黃菖蒲Iris pseudacorus。】


艾蒿Artemisiaspp. 彼採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詩•王風•采葛》

通常所說的艾蒿,其實包含了菊科蒿屬的好幾種不同的植物,比如艾Artemisia argyi,南艾蒿Artemisia verlotiorum,野艾蒿Artemisia lavandulaefolia等。這一類蒿屬植物在外形、氣味上相似,被統稱爲“艾草”或者“艾蒿”。艾蒿作爲野草在春天的中國鄉野隨處可見,而它在民間傳統中的影響力也許要高過其他很多野生植物。


菖蒲與艾蒿,忘不了的端午氣息 第5張

【香氣獨特的尋常野草:艾Artemisa argyi。】


菖蒲與艾蒿,忘不了的端午氣息 第6張

【另一種類似艾,也常被稱作“艾蒿”的蒿屬植物:野艾蒿Artemisia lavandulaefolia。】


青紫色的莖,羽毛狀多裂的葉片,這應該是很多人見到艾蒿的第一印象。和其他很多菊科植物一樣,新生的艾蒿葉有一層白色反光的絨毛,隨着葉片的成熟伸展,葉面的絨毛會消失,而葉背的絨毛則一直保留着,風一吹過,銀色的光澤泛起。艾蒿的花小而不起眼,它的果實是瘦果,和菊科這個龐大家族的其它植物果實一樣細小輕盈,粘在小動物的皮毛上踏遍海角天涯。如果沒有其他因素的干擾,艾蒿會長到一人多高。廢棄之城切爾諾貝利,其城市名的意思即是“長滿艾蒿的地方”,頗有些一語成讖(chèn)的意味。


菖蒲與艾蒿,忘不了的端午氣息 第7張

【艾的葉片兩面以及花序。】


揉碎一片艾蒿葉的味道,無論喜歡還是厭惡,一定是讓人難忘的,事實上這也成爲在野外識別蒿屬植物的方法之一。艾蒿強烈的氣味來自於植物體含有的一系列桉樹腦,艾草油,側柏酮,三萜類化合物和香豆素。這樣的“艾香”有抑制細菌的作用,也正因爲如此,端午節懸在門前的艾蒿被認爲有“辟邪”的功效。


其實艾蒿給我最深的記憶不是在端午,而是清明。當它還剛長出嫩葉的時候,故鄉的人就會挎上籃筐,滿山遍野地採尋。嫩葉採回來之後,加一點井水,揉碎成汁。把糯米或者粳米蒸熟,捏打成團,再和艾蒿汁糅合在一起,經過無數次捶打,搓成一塊塊綠色的小團。或蒸或炸,或者碾成皮,包裹酸菜、滷肉、春筍絲捏成餃子狀蒸熟,和艾香和米香糅合着,把我內心最深處的饞蟲勾起。這種美味,故鄉人稱之爲艾米果,浙江有人稱之爲清明餅,其他地方則各有不同稱呼。

菖蒲與艾蒿,忘不了的端午氣息 第8張

【客家清明點心,艾香和米香糅合在一起的艾米果。】


除了食用和沐浴之外,艾葉在中國還有一大部分消耗是作爲中醫“鍼灸”中“灸”的材料,用草紙把陳年艾葉捲成團,點着之後在皮膚表面遊走燻烤。按照傳統醫學的觀念,這可以通絡驅寒,行氣活血的。以我們今天的眼光來看,無論是艾草也好,菖蒲也好,其所含殺菌、殺蟲物質的作用,當然是遠遜於抗生素和除蟲菊酯類殺蟲劑的。而傳統的艾灸療法,效果至今沒有通過實驗證明。


我們今天用菖蒲和艾蒿來熬湯沐浴、結紮成束掛在門廊之上,或許已不再考慮健康或辟邪的意義,更多的,是難以割捨我們與傳統、與土地的羇絆。當我們吃着糉子,童年時代記憶中那氤氳的水汽夾着藥香繞樑而上的時候,吟詠着《詩經》中的幾句懵懂情話,又有幾個在外的遊子不起思鄉之情呢?

本文鏈接:https://www.ddhhw.com/huayu/huayushenghuo/10245.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朵朵花卉網 All right reserved.

文字美圖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內容由網友提供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